第251章 任務副本之前奏-《仙朝神捕》
第(1/3)頁
人在江湖,逃不脫恩怨糾葛,只有初生的嬰兒,如同一張白紙。
成長期間,處世行事,皆有善惡之分,行善積善功,作惡記罪惡。
如秦長安這般,巡捕體制里的老捕衛,刀下亡魂不少,對錯相對而論,無法絕對評說,他積有大善,同樣記有大惡。
換個老實巴交的平民,一生與田地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者,頂多只有小善小惡。
連續三天,韓成吉每天辨識三個死刑犯,都是那種案情明確,罪犯履歷完整的目標,包括出身、經歷,犯了什么罪名,善惡值各有多少?
匯總分析后,總結其中規律,韓成吉終于找到一個方向:計算善惡之間的差額值。
他大致確定了一個標準:
罪惡值大于善功值,皆為惡!
差值一百之內為小惡,或罪不至死。
差值一百到兩百為大惡,已罪當論誅。
差值兩百到三百為巨惡,乃必殺之罪。
差值大于三百,當可稱之為邪魔。
反而言之,善功值大于罪惡值,皆可視為善。
只不過,在世俗的眼光里,善功萬千者,一惡即為罪。
罪惡萬千者,一善便稱德。
通俗點來說,壞人做了一件好事,人們便出聲稱贊,夸其浪子回頭,這件好事被無限夸大。
好人做了一件壞事,便成了自甘墮落,踏入邪路,壞事一樣被無限放大。
世俗的習慣,總是習慣嚴苛好人,寬恕壞人。
基于世俗的習慣對比,韓成吉所掌握的善惡之眼,將一個人的善功與罪惡,都轉換成一個確定的數值,算是最客觀的一種表現。
“罪犯面相說,屬于一門玄學,不具備客觀理論,只有經驗豐富的老捕衛,憑經驗偵破案件時,可引入一定的參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