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幾個宰相慢悠悠在后面,與前面拉開一段距離,彼此對視一眼,面面相覷,心里都沉甸甸。 今天宴上,皇帝對待太孫的態度不對,雖說諸位也有過類似擔心,但真沒想到事情會來得這樣快,這才過去多久? 皇上反悔的速度是不是快了一些? 直到眾人走遠了,周圍幾乎沒有人了,沉默良久沒有說話的內閣重臣,才終于從閉口葫蘆變成了能說話的人。 略一交換眼神,謝智就帶著一點嘆息,說:“不管怎么樣,只有天家和睦,才是萬民之福。” “說的不錯。”崔兆全兼兵部尚書,說話就直接了點:“今日一席話,怕就已經引起波瀾大波,未必就是宗室之福。” 這是說天位傳承,貴在“塵埃落地之后不爭”,這樣無論誰登基后,都會兄友弟恭,尚能維持著體面,可一旦齊王和蜀王本來快熄滅的野心又重新燃起,爭斗激烈化,不管以后誰登基,都會舉起屠刀,這是青史證明的事。 “是呀,溺子如殺子。。”何鈺端也表明了態度。 皇帝釋放政治信號,挑起王爺的內斗,這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卻很難接受,畢竟皇帝走路都搖晃了,還想死抓著權? 為了這點私心,可是會壞了大局。 錢圩雖蒙皇帝召見,也是對皇帝沒有二心,也不由蹙眉:“說的是, 不過, 太孫是不是也有些針鋒相對了?為人孫, 為人臣,還是要謙恭為上。” 大家都是明眼人,皇帝說七步, 太孫行三步,固是大才, 可這鋒芒是看在眼中。 “太孫并無過錯, 這種局面, 要是一退,怕就立刻難以收拾。” 趙旭是首輔, 深受皇帝信任,冷眼旁觀內閣議論,也是深深受到了觸動, 其實太孫與內閣大臣的關系并不是親密, 諸臣也沒有多少私交和利益, 可現在幾乎一面倒, 就是大局。 內閣其實到處是眼線,去私府商量更是扯談, 現在大殿出去,周圍無人的環境非常難得,就說著:“內閣本是協理陰陽調和大局, 大局不能壞,這是最要緊的一條, 諸位要費心維持,務必不能讓天家起間隙。” “首輔說的是!”諸人點首, 眼見著抵達宮門,前面出現侍衛, 以及太孫的乘輿,都是閉口不語,只是躬身示意,而蘇子籍身姿如松挺拔,也是頜首還禮,并不多話,這節骨眼, 還是別刺激皇帝了。 見著大臣遠去,蘇子籍更是若有所思,眸子深深,喃喃。 “故其盛也, 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歐陽修其實不懂多少政治,把它歸于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可蘇子籍想起剛才場景,卻豁然明悟。 “以前,我誤認為皇帝就是大局,這許多時,的確可以混淆,但終是不同,在剛才其實已表現的淋漓盡致。” “皇帝壯年,大局就是皇帝,同呼吸共命運。” “而皇帝會老會死, 而大局還在, 體制甚至還年青, 這時就出現了分歧。” “大局和體制的利益, 與皇帝利益發生了矛盾沖突, 故百官助我,非我有德有才,更非這一首詩。” “而是我代表著了體制和大局的新生,更符合它的利益。” “所以,才隱隱與氣數相合。” “可以說,大局某種程度上就是天,故皇帝才是天子,天不變,天子代代相襲,大局壞了,天命也不存,古人定名分,真的是一字難易。” “不過,要是以為大勢在我,就可以逸豫,的確活該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