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煮米飯什么的蘇青青不懂火候,但是這些海蠣子和早上趕海得到的青蟹與貝類,都可以一股腦兒放水里煮。 海貨本身帶咸味,也不用加鹽,煮開就能吃。 填飽肚子最要緊,蘇青青挨不得餓,一餓就會頭昏眼花冒冷汗、甚至躁郁。 這是童年陰影,她最害怕饑餓。 還好之前認真觀察過張氏燒火煮飯,腦海里勉強有些概念。 張氏家的灶是一座船形灶臺,前開一個雞心形出煙孔,煙道通屋頂,后面設了擋火墻,上面放著二個釜,一個鐵制的,一個陶制的,擋火墻下開一個方形灶門。 跟后代的灶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大鐵鍋,只有釜。 釜呈壇形,小口大腹,兩邊有兩只耳。 蘇青青從邊上的水缸里舀了水,沒找到刷子,湊合著用手搓了兩遍青蟹、海螺和海蠣子。 這里取柴禾不方便,上山撿柴、砍柴都挺消耗體力的。 蘇青青在別人家,自然也不能太講究,索性一鍋蒸了。 清蒸海蠣子,吃的就是個原汁原味,不必生開。待蒸熟后打開釜蓋扇扇風,讓里面快速降溫,就很容易開口了。 把水、海蠣子、海螺、青蟹一股兒腦放進了鐵釜里后,蘇青青坐在灶門邊,找出火折子學著張氏的模樣吹起了火星,然后往柴禾上點。 這樣一件點火的小事,卻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想要在灶膛里燒起來,還得懂一點技巧。 蘇青青點了三次火,才算是把柴給燒起來,然后連忙拿起火鉗子伸進灶膛里,不時撥弄一下柴禾。 柴禾之間要有足夠的氧氣,火才燒的旺,都堆一起,很容易就熄滅了。 也許是因為蘇青青的技術不太行,燒柴禾產生的煙,并沒有按煙道乖乖往上排。 還有一部分直接從灶膛里涌出來,往蘇青青的鼻子里鉆。 燒了沒多久,整個柴房就煙霧繚繞,把蘇青青熏得眼疼鼻嗆的。 “著火了!著火了!” 蘇青青正瞇著眼燒火呢,忽聽院子里一陣鬧騰,好像是小孩子在喊著火了。 哪里著火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