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凡當然不可能像他們想的那樣,第四句詩還要繼續數數。 那么,李凡的第四句詩到底是什么?就實在是太讓人期待了。 第一字是“飛”字,后面會是什么呢? 現場所有人全都非常期待。 剛剛眾人心里的震驚和興奮說來話長,但時間不過只是一瞬。 李凡在寫了第一字“飛”之后,并沒有停留,而是一口氣直接將一句詩寫完。 “飛入蘆花總不見。” ……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蘆花總不見。” 這是前世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最后一句又有“飛入蘆花皆不見”、“飛入蘆花都不見”等說法。 相傳,這是乾隆皇帝和紀曉嵐合作的詩。 乾隆皇帝寫了前三句平平無奇,紀曉嵐隨后作出第四句,使得整首詩的奇峰突轉,瞬間化腐朽為神奇。 這首詩雖然相傳是乾隆皇帝和紀曉嵐所作,但這應該并不真的。 因為,這應該是源于一首極為相似的詩。 前世清代著名詩人鄭板橋的《詠雪》。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 一個是“梅花”,一個是“蘆花”,僅僅只有這一點區別而已。 相傳,初到揚州的鄭板橋,因為窮困潦倒而暫住在焦山別峰庵。 一日,巧遇馬曰琯、馬曰璐二人,之后結下深厚友誼。 之后在大雪紛飛的一日,鄭板橋冒著風雪前往小玲瓏山館訪問二人。 然后遇到一群讀書人正在賞雪吟詩。 讀書人見鄭板橋身著粗布衣,以為他不懂作詩,便故意為難,請鄭板橋作詩。 鄭板橋答應了,提筆寫下了“一片兩片三四片”前面三句。 一群讀書人見了嗤笑不止,十分有優越感。 然而,鄭板橋不慌不忙的寫出了最后一句,“飛入梅花總不見”,異峰突轉,一群讀書人燥紅了臉。 這最后一句一出,一下子將全詩從低谷推向奇峰。 鄭板橋的這首“奇”詩名傳天下。 或許正是因為它的特殊和出名,這首詩傳著傳著出現了不同的版本。 梅花變成了蘆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