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現場的觀眾們,聽了關于伊尹的故事之后,無不紛紛感嘆在夏末商初的時代,還有這樣一位傳奇的人物。 大家現在才知道,烹飪始祖便是伊尹,這讓大家的心里有些慚愧,他們都喜好美食,也經常談論美食,卻是連烹飪始祖是誰都不知道。 好在現在他們終于知道了,也為時不晚,同時對伊尹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充滿了感激。 如何沒有“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或許就沒有今天的各種美食了。 當然,大家也非常感謝,李凡《行路難》中的這句,“忽復乘舟夢日邊”。 如果不是因為這句話,他們怕是不知道要到什么時候,才會知道伊尹這個傳奇人物。 另外,他們也非常感謝王倫、林如峰等人的講解,紛紛向王倫、林如峰等人表示感謝。 王倫、林如峰等人,向觀眾們講解關于伊尹的故事,只是一個小插曲。 眾人在感慨完了,伊尹這個傳奇人物之后,再一次開始感慨《行路難》這首詩本身。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已經知道了李凡的身份。 能夠在現場隨手一揮,便創作出《行路難》這樣的詩篇,世上只有李凡一人而已。 古庸或許也有這個本事,但并沒有人親見,連相關的傳言也沒有。 所以,古庸的詩才或許并不會差李凡多少,但他能否像李凡這樣,作詩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現場揮毫而出?那就是一個未知數了。 所以,那個年輕的男子只能是李凡。 《行路難》全詩一共只有十二句,八十四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現場眾人讀之,卻像是在讀一首長篇七言歌行一般。 他們在這首詩中,讀出了太多太多的內容。 只因這首詩激蕩起伏、復雜變化、百步九折,跳蕩縱橫,其氣勢格局宛如一首超長篇之作。 所有人全都沉浸在這首詩的魅力當中,“冰塞川”、“雪滿山”,道路難行,而最難行的道路,便是人生的道路。 而除了感慨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人生的道路艱難,要走的路究竟在何方之外,還應該怎么做? 還應該用一種積極奮進的強烈姿態,努力擺脫歧路上彷徨和苦悶,唱出充滿自信,展望未來的最強音。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負,人生需要豪邁和樂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