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逵回家接母親上梁山享福,然而,在半路上,老母親卻命喪虎口。 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一個兒子因為殺人逃竄在外,一個兒子靠在地主家做長工艱難度日,還因為思念逃竄在外的那個兒子,哭瞎了雙眼。 好不容易逃竄的那個兒子,打著做官的名義來接自己去享福了,在路上,自己卻被老虎吃掉了。 這樣的情節怎么看,都透漏出一種濃濃的悲傷,老母親的結局讓人唏噓。 所有的書迷們,名人名家們,各文學領域的作者們,在心里唏噓、感嘆的同時,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們都在想一個問題,作者李凡為什么要寫,李逵的老母親被老虎吃掉這一情節? 這樣的情節對于老母親來說,是不是太殘忍了一些? 李逵回家接老母親去享福,足見其孝心,但他的孝心似乎并沒有感天動地。 如果他的孝心感天動地了,他的老母親沒有道理還會被老虎吃掉。 作者李凡為什么要安排這樣的情節? 所有的人都在思考。 有書迷說,這是為了讓李逵從此之后了無牽過,可以安安心心的干一番大事業。 但有書迷反對,要讓李逵孑然一身,那大可不必安排李逵有一個老母親,讓李逵出場時,直接就是一個人,這樣多好,又何必要讓老母親被老虎吃掉這樣殘忍? 書迷又說了,這樣安排是為了體現李逵的孝心,既然是梁山好漢,那就必須要又孝心。 體現李逵有孝心,這一點的確沒有錯,我們都知道了李逵是一個有孝心的人。 但還是剛剛說的那樣,既然李逵有如此孝心,那自然應該感天動地,讓他的母親在梁山頤享天年,怎么也不可能被老虎吃掉才對。 所以,體現李逵有孝心不假,但應該并不是作者安排這一情節的原因。 有書迷又說了,這是為了體現李逵的勇猛,用一把樸刀連殺四虎,雖然是兩只大虎兩只小虎,但也足見李逵的勇猛。 同樣有書迷反對,這就更不對了,要體現李逵的勇猛,方法多了去了,又哪里需要讓母親慘死虎口這樣殘忍的方法? 即便是非要寫李逵殺虎,那也能找出千百種理由讓李逵殺虎,又何須用這種最殘忍的理由? 這些理由顯然都沒有說服力。 那么,作者李凡這樣寫到底是為了什么? 還是根本就沒有什么理由? 不,不對,應該是有理由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