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一個“割”字,使靜止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一種主宰的力量。 第三句,‘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詩人見到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 ‘決眥’二字尤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眼眶都似要決裂開來。 ‘歸鳥’是指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但詩人卻還在望,舍不得閉眼。 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色,才能讓詩人如此著迷? 最后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一句為絕響,一定要登頂泰山,舉目遠眺,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 此句無需做過多解釋,任何人只需一讀,便能感受到那雄視一切的豪情。 最后,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此詩在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上的精妙奇絕。 此詩名為《望岳》,那么,詩人是如何‘望’的呢? 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是遠望。 第二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是近望。 第三句,‘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是細望。 第四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俯望。 由遠到近,再由細到俯,全詩以‘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卻并無一個‘望’字,其布局之精,構思之妙,令人嘆為觀止。 古往今來,寫泰山的詩數量不少,而從今之后,當以李小友此首《望岳》為最,別人再難超越。” 白易的這篇賞析洋洋灑灑數百字,可見其內心的喜悅,以及對這首詩的喜歡。 而這篇賞析,也迅速在網絡上流傳,網友們終于完完全全的讀懂了這一首詩。 之后,便是比之前更為猛烈的驚喜和震撼。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