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韓忠僅僅只聽到第一句,就猛得抬起頭,不可置信的盯著白易。這是一首詞,一首僅僅只是第一句,就讓人感到豪邁不凡的詞。 想想在一個月圓之夜,詩人忽然想起一個問題,這明月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呢?隨后,詩人舉起酒杯問青天。 這樣一幅豪邁不羈的畫面,讓人想想就感覺到熱血沸騰,充滿向往。 韓忠終于明白剛剛白易與柳元兩人為何會如此激動了。 因為,他此時也激動得想要舉起酒杯,去問一問青天,這明月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 ……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與白易一樣,易天此時同樣在吟誦。聲音很輕,卻又抑揚頓挫。 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現在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與自己的清影一起,在月下翩翩起舞,這哪里又像是人間? 易天從來沒有想過,會在今天讀到一首讓自己如此激動的詞。 這與《有所思》和《上邪》的激動不一樣。讀《有所思》和《上邪》,他激動只是純粹的站咋藝術的角度去欣賞。畢竟他已經是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早已過了幻想、憧憬愛情的年紀。 而這一首詞不一樣,這一首詞完完全全的讓他從內心感到激動。他站在窗邊,看著外面已經漸漸暗下來的天空,看著隱隱露出身影的月亮。一字一句,慢慢的吟誦著這首詞,整個人完全沉醉其中。 ……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明月該不是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要不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 鄭潔低聲吟誦著這兩句。吟誦罷了,他激動之余又有些疑惑。激動是因為這首詞說它是千古絕唱亦不為過,疑惑是因為這首詞的作者也太年輕了,為什么會如此的多愁善感? 就比如這兩句,這明明就應該是一個至少人到中年,在外顛沛流離半生的人,才應該發出的感慨。 現在卻被這小子作了出來,讓人非常的意外。 當然,李凡能作出這樣的詩,也不是沒有可能。這或許是他想起,以前在省城打工時的某個無眠之夜來了靈感,再加上一點藝術加工,一蹴而就的吧。 良久,鄭潔才嘆息一聲,“年紀輕輕就能作出如此佳作,也許這就是真正的天才吧。”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