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繽紛旗幟 “質量投射器……是這么回事。” 鐘成自動忽略了前一個名詞,太空電梯離現在還太遠了些,十年時間恐怕是難以觸及的。 但質量投射器不同,以超導電磁加速軌道為基礎的質量投射器技術并不復雜,尤其是已經存在于聯合礦業紙面上的月球質量投射器建設計劃。 用于往太空中扔礦石的電磁加速軌道最大難度不在于技術,而是建設規模和成本。 在火箭與空天飛機技術以外,這是人類最有可能率先實現的廉價運輸手段。 林炬:“就是局限性太大了,地球上的廉價手段還是要等太空電梯,其他的運載能力都太少了,尺寸、重量要求都很嚴格。” 鐘成:“可即使是碳納米管,重心也是很不好控制的,那要建一個很大很大的超級空間站,還有材料問題,至少要比我們現有的碳納米管技術強度高50倍,韌性還要大大增加。” 關于太空電梯鐘成自然不陌生,實際上最早的相關概念應該追溯到宇航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他在1895年發表了一篇文章,暢想一座高度延伸至同步軌道的“赤道塔”。 1960年,同樣是一名露西亞工程師修改了這個想法,正式提出了“太空電梯”,即最常見的從同步軌道垂下一根繩索的方案。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個方案可行性并不低。 這樣做的目的是降低高軌衛星的信號發射功率,又能保持通訊強度,兩顆衛星的信號通過連接的繩纜進行中轉。 再后來,人們意識到這對于材料要求過高,降低其標準: 不再讓繩索最底端連接地面,而是連接一顆位于低軌道的衛星,另一端連接一顆高于同步軌道的衛星,使它們的質心也恰好處于同步軌道。 1992年,“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進行了第一次測試,繩纜在釋放200米后卡住。 在36000公里高度的同步軌道,那里的航天器相對地面靜止不動,垂下的繩子僅僅需要承受自身的重力。 1974年,此方案演化為航天飛機垂下一根纜繩,在圍繞地球飛行時切割地球磁感線,用于航天器供電的測試。 1972年,“繩系衛星”計劃轉變,有人建議其與航天飛機結合。 進入新世紀,隨著碳納米管材料的突破,太空電梯再次成為了熱議話題,然而具體計算后結果還是讓人大失所望。 在最初的方案中,還需要在同步軌道之上的更高軌道放置一顆“配重”,與同步軌道的空間站相連用以配平,使整太空電梯系統的質心維持在同步軌道,否則整個系統就會在運行時向下墜落降軌,最后因為上下速度差撕裂纜繩。 1996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進行第二次測試,繩纜釋放了整整19.3公里,獲得了幾十伏的電壓,然后斷裂。 即使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假如建設一根直徑2cm的空心碳納米管纜繩,每立方厘米僅1.7,這樣一根長長的纜繩也有7.6萬噸重。 這就意味著要往同步軌道以上發射差不太多質量的配重,也就是約7.6萬噸的空間站,根本不是人力能完成的。 dengbi.net dmxsw.com qqxsw.com yifan.net shuyue.net epzw.net qqwxw.com xsguan.com xs007.com zhuike.net readw.com 23z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