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秦嶺,逐日工程第二試驗基地。 又是一次試驗結束,丁必筠親自帶著團隊來到天線陣列,準備進行檢查工作。 他戴著藍色安全帽,穿的是灰色連體服,看起來更像是電力工人而不是主管天地連接的教授。 不僅是外觀相似,作業流程和工具也差不多,高大的天線陣列雖然預設有鋼鐵走廊,但很多地方還是需要借助爬桿器才能檢查到位。 和普通天線不同,微波接收陣列天線的保養其實更為復雜。 作為一個原理上的開放式超級微波爐,雖然絕大部分微波都會被金屬材質的天線陣列吸收,但也會有少部分外泄,相對于總量來說也是不可忽視的。 理論上一切具有極性分子的物質都能被微波加熱,但并非就能安然無恙,例如天線陣列表層土壤中的很多石頭,理論上不吸收微波,但因為石頭內部可能有金屬成分,被加熱后就可能使石頭炸開。 同樣的原理還可能使天線陣列表面的油漆、或者少部分非金屬部件加速老化損壞。 丁必筠必須要找到各種存在的隱患,即使現在這些都是小問題,但當功率繼續增大十倍、百倍以后,就可能是嚴重的安全事故。 首席大弟子熊誠,也在近一年的深山老林穿梭中變得又黑又瘦,不過精神倒是不錯,可能是經常加餐所致。 逐日工程進行到現在核心人員有四五十人,外圍技術人員突破兩百,大家在明白微波輸電原理后漸漸形成了一個傳統: 在每一次短期測試時找一塊區域,放上腌好的雞鴨或者其他食物,然后通過計算賭能不能被加熱到剛剛好。 這些天赤烏三號一共進行了9次輸電測試,一共有4次都進行了“傳統”,整整齊齊的一排錫箔包裹的東西放在天線下面,就像是某種神秘的祭祀一樣。 不過實際上可能也的確如此,對于相當一部分人來說,“憑空”就獲取大量的電力本身就一種神跡。 不過微波燒烤的傳統很快就要結束了,丁必筠這次組織徹底排查的目的之一,就是為超長輸電測試做準備。 此前最長的一次實驗也不過16個小時,而這次他計劃開展為期7天的超長輸電測試。 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大部分時候同步軌道的衛星都會一直受到太陽光照耀,只有在少部分特殊事件點一天約有最長70分鐘接收不到陽光。 所以丁必筠制定每24小時中實際傳輸時間只有22小時30分鐘左右,空出來的90分鐘也正好能進行檢修工作。 在正式組網后這樣的情況就不會發生,空白期時間一般是凌晨左右,本就是用電低谷,到時候可以暫時把負載給其他電網,也可以通過多顆衛星協同。 多個空間電站就能通過衛星之間微波傳輸,讓有充足陽光的衛星給陰暗區的供能。 不過第二種選擇是最方便的,長遠看不可能只有蓉城需要空間電站,遼闊的國土面積足以保證隨時都有空間電站能發電,到時候互相組網靈活分配即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