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59章 黎明-《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


    第(1/3)頁

    如果說非要用一種比喻來形容坐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的不同,林炬認為最相似的體驗應該在過山車上。

    和火箭、飛機不同,九章號對抗重力的方式是底部的四臺氣尖引擎,尾部的兩臺發動機主要提供水平方向移動的推力,但兩者也可以通過姿態轉換同時獲得。

    常規的航天飛機、火箭推力源是大致不變的,運動軌跡也需要遵循一定規律,大多數時候林炬都能知道下一秒的姿態會如何變化。

    但九章號不同,它更類似于四軸旋翼無人機,四臺氣尖發動機推力矢量調節范圍也極廣,在的控制下可以靈活地切換姿態。

    雖然九章號是在真空環境中工作的飛行器,但它卻繼承了n90的設計外形,即使沒有機翼也具有相當的空氣動力學性能,機身和兩邊的推進模塊正好構成了中央升力體布局,在一定迎角和速度下總體升力相當可觀。

    n90在設計的時候便考慮到了突發故障(非人為)的因素,只要初始高度或速度足夠甚至可以支持無動力迫降,其氣動性能可見一斑。

    在九章號起飛前往仁壽補給點的過程中會保持3000米以上的飛行高度,以10度以上迎角超音速飛行,期間最高速度將超過2馬赫。

    坐在飛船的駕駛艙里,林炬只能看到天空的在舷窗后飛速后退,同時能感受到機艙內大到驚人的噪聲。

    多面體外形超音速所無法避免的問題之一就是強烈的機體震動,因為橫截面積更加龐大,動靜比起同級別的飛機要可怕得多,明明六臺發動機加在一起也不過180噸推力,但在地面上的的直觀感受和千噸級的重型火箭相當。

    在岷江旁的仁壽補給點,基地的工程師們從九章號起飛開始就在這里掐表等待。

    他們臨時借用了江邊一片廢棄廠房并將其清理出了一大片區域,原有地面是混凝土,又鋪上了一層鋼板。

    其實九章號的發動機單臺推力也就在25到30噸,混凝土地面完全能夠承受,但這里需要考慮老化因素,以防止地面被沖成碎塊飛起來砸中飛船。

    差不多兩分鐘后補給點就看到了天邊出現的黑色不規則飛行物,3000米的高度從地面看過去九章號的體型并不小。

    站在空地上的胡冬手里拿著隔音耳罩隨時準備帶上,心里默默計算著超音速激波抵達地面的時間。

    不過比起音爆更先進入耳朵的是遠處大大小小的呼聲,那些都是在岷江附近的釣魚佬或者散步的本地人,他們也發現了天上突然出現的不明飛行物,一個個都高舉手機試圖拍照。

    胡冬最后默數了五個數然后立刻帶上耳罩,幾秒鐘就感受到地面開始強烈震動,激波已經抵達地面了。

    沒有戴上耳罩的市民只感覺有源源不斷的雷暴在耳邊產生,原本平靜的江面也被打破,一眾釣魚佬的罵聲隨即響起,不過卻都被空氣的爆震覆蓋了。

    他們反而對音爆已經有些習慣了,畢竟騰云的頻繁飛行就經常產生這樣的動靜,每隔幾天就能聽到一次。

    最讓人感興趣的當然還是天空中一看就不像飛機的不明飛行物,就在人們頂著噪音錄像時,卻發現不明飛行物竟然開始逐漸降低高度,看樣子居然是要迫降?

    但九章號的動作比他們的思考速度還要快,畢竟它的燃料最多只夠6分鐘,150公里是在大氣層內單次跳躍飛行的最大距離,還沒等人們完全想明白就以傾斜的姿態在空中自旋式下降,幾乎沒有任何懸停不斷降低高度,尾焰擴散出的高溫氣體向四周散去形成了拂面而過的大風。

    這艘仿若從科幻電影中穿越出來的飛船就這么降落在廢棄廠房的中央,被卷起的漫天塵土包裹,似乎剛剛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戰斗一般。

    提前準備好的消防車趕緊出動向飛船上方噴射水霧降溫,等到籠罩飛船的水蒸氣和塵霧消散過后,駕駛艙側方的艙門向下展開,一個穿著宇航服的身影爬了下來,拉開面罩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

    這當然是林炬本人,雖然他也算是熟練飛行員,但九章號的過載方向并不是單純地向后而是無規則產生,晃來晃去還是很容易讓人產生眩暈感。

    僅僅五分鐘的飛行過程堪比疊加了旋轉機構的過山車,加速和減速都過于猛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