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我們都知道‘藍月’的目的是多次可重復使用,所以他們在設計人員艙室時使用了內外雙層結構,人員生活的那部分與著陸器之間是兩個模塊,這種設計既能降低使用中的震動,也可以保證人員艙室極其堅固,所以在迫降中依然完好,氣密性良好,艙門還能獨立打開?!?br> 臺下的專家都點頭,這種設計的確很巧妙,減小了整體著陸器外部損傷導致內部人員艙室受損的風險。 “問題就出在這個隔層,泄露的液氧有很大一部分灌進了隔層,至少用了十幾個小時才慢慢泄露完,而我們知道內外兩個模塊之間肯定有相當多的線束和管道連接?!?br> 佘院士:“你是說液氧破壞了這些管線?” “沒錯,因為處于內部且是密封狀態,也是為了節省體積,這些管線被制造成了集成插頭,并沒有做很強的防護,在零下200度的液氧無孔不入的侵蝕下結構發生了破壞,并在發動機啟動時的震顫中更加嚴重。 所以實際上是這兩個內外模塊之間的連接發生了問題,導致內部逐漸喪失了電氣系統的操縱能力,除了被特別加強的手動操縱部分,電氣系統幾乎全毀,外部計算機接收到的指令喪失或者混亂,這才導致處處都產生了問題。” 這套猜測和日志基本對的上,尤其是解釋了為什么壓力傳感器為什么一直顯示有壓力,因為管道被堵住以后存儲在隔層里的液氧還在影響著傳感器導致誤判,而在下降過程中才漸漸漏干凈。 所以其實“藍月”的壓力傳感器安裝位置也有問題,檢測冗余也有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宇航員帶著問題去執行任務,這才是一切的根源。 綜合來說,藍月的技術復雜程度比曙光三號更高,但研制時間卻更短,本身就不算成熟,整個登陸任務也是急匆匆,整體來說反應的是整個阿美的航天實力變化。 佘院士推翻了sls發射前對于naca實力的預估:原來他們已經這么勉強了啊。 國內雖然也快,但每一項程序都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快而不趕,但這種程度卻已經讓naca拼了老命。 林炬:“要不要把我們找到黑匣子的事告訴他們,沒這玩意naca要找出事故原因起碼得一年,搞不好直接放棄‘藍月’的設計。” 佘院士:“既然我們也都知道了信息,那這也可以作為籌碼,有這個東西他們必須做出更多的讓步才行。 哎,當初威風凜凜的naca,轉眼之間也是個進入暮年的老人了,犯了很多航天的忌諱,很多還是他們最先提出來的?!?br> …… “山本一木,如果你再進行之前那樣的危險活動,我們就要對你進行監視并不定期搜查了?!?br> 警務廳的特別警察給山本打開了手銬,但后者絲毫沒有害怕,昂首挺胸地大步向外走。 在外面的還有十幾個和他一樣陸續被釋放出來的人,他們都是來接山本的。 “嘿,伱們不能聚集在這里,馬上離開!” 井上純二親切地攬著山本一木的肩膀進入汽車,根本不理會警務廳的威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