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答案很明顯,新遠需要錢,很多很多錢。 在林炬召集工程師們討論開放哪些技術專利的時候,所有人都給出了驚人的一致回答。 系統的最大能力有兩個一是對于系統認可的研究院工程師給予超平均待遇后保證忠誠不泄密;二是只要給錢就能推進研發出各種新技術。 只要是人類能想到的技術,研究院就能出現進度條,各種離譜的設想都可以,除了“研制永動機”,那個至少從側面證明了能量守恒定律還是正確的,起碼人類的理論沒有一敗涂地。 2016年度結算系統獎勵了100億元專項研究資金,但這筆錢也不算太多,因為現在新遠需要研究院推動的技術也不是簡單貨色。 研究院使用也有技巧,每一個項目梳理出最關鍵的幾個細分技術再進行研究才是最省錢的方式,直接蠻橫地推動一個大項目有很大重復建設的風險。 技術研究可以用研究院,實物制造就不一樣了,是要消耗實實在在的資金和時間,就比如nape和a100,這些東西都需要在現實世界想辦法湊足制造條件。 為什么nape項目消耗了天量資金?因為這是未來技術,需要基地先具備nape設計的時代所擁有的制造能力,突破未來30年里才會發展出的技術…… 當然也不是全部,否則去去幾百億資金塞牙縫也不夠,卻也足夠艱難了。 基地的擴張也已經逐漸停下了腳步,三個基地加起來9000多人近萬員工,這里可不包括打螺絲的基礎工人。 在兩年半的發展里,基地的超高自動化水平以及技能卡的定期使用,使得基地里除了服務人員以外工人最低都是d級,也就是工程師一檔。 打螺絲等簡單重復勞動占比的工作都由自動化設備完成,否則至少需要兩萬人。 一萬人多嗎?對于航天來說其實挺多的,直接參與阿波羅計劃的人也才三萬多,一萬全是專業技術人員已經很恐怖了。 但是對于未來的發展來說又大大不夠,如果航天市場只能養活新遠一萬人的體量,那就不足以支撐他們繼續對外探索。 太空旅游以及衛星發射服務的市場是有限的,商業訂單只能養活有限的企業。 如果要去爭奪這些有限的市場,新遠確實可以憑借技術優勢將其他所有航天企業和機構打的找不著北,形成壟斷優勢,但是然后呢? 大量的民營航天企業不斷倒閉,市場開始萎縮,各國為了保護自家企業限制商業發射訂單,逐步封閉市場,即使壟斷也賺不到錢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