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上級多多少少也明白,有些不甘心的說道: “難道以我們多出的半個世紀時間,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實力,不能憋出一枚重型火箭嗎?” 佘院士握扣住雙手,抵著頭思考了十幾秒后抬頭,征求什么一樣看向列席的專家: “長征九號是來不及了,10米級箭體開發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必須盡量多的利用現有技術,只能采用5米直徑箭體?!? 長征五號火箭雖然還沒有首飛,但5米直徑的箭體早就通過了驗收,這是合格可用的,10米級還是一片空白,時間太久。 箭體解決了,那就是發動機,這才是關鍵,所有人看向了六院的專家,后方沉思片刻: “這……我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并聯多個yf100,還有就是yf130,并聯兩個燃燒室,與yf100同源; 這個設計除了推力一無是處你們也知道,也不能復用,所以也一直沒下決心,要是現在確定下來,一年……9個月吧,先期必須有10億預算,我們努力用7個月的時間造出樣機,盡量再用1到2個月內讓它質量穩定下來。” 嗯,大推力火箭發動機也有了,那最后就是構型。 航天一院的院士科學家云洪軍拿出一張白紙,邊寫邊畫。 “5米直徑,那就只能多捆綁些助推器了,助推器……也必須用5米的;綁4根助推器,每個助推器兩臺yf130,芯級的話也使用兩臺。 10臺yf130,按照今年交流會的數據海平面推力,那就是4890噸推力,箭體重量3600噸,近地軌道運力120噸,地月轉移軌道運力要看二級發動機,4臺yf77吧,總推力270噸,往月球送45噸載荷應該沒問題的。 yf100并聯方案不考慮,太多了,少說也要三十臺,會出事。” 上級看了看白紙上的簡筆畫和數據概要,皺了皺眉: “45噸,離55噸還差接近20%呢?!? “那就再來兩個助推器?!? 說話的是佘院士,他也是被新遠宇航動力或者林炬逼到有些崩潰了,在白紙上畫了一個圓圈,然后再周圍畫了6個差不多大小的圓圈。 “6枚助推器,14臺yf130,推力6486噸,起飛質量4930噸,近地軌道運力150噸,地月轉移軌道運力55噸,夠了,絕對夠了?!? 其他人想象了一下芯級5米的火箭捆綁6個5米直徑助推器的場景,頓時打了個寒噤。 “不行,6枚助推器的震顫太大了,箭體之間的間隙恐怕只有30cm,容錯率太小了。 而且整整14臺發動機,28個噴口!不行,絕對不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