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竹編手藝的傳承人又稱為篾匠,要想把背簍編出來,還需要經(jīng)過多重步驟,其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便是破篾。 破篾,就是要把砍好的竹子,剖成小片,變成寬窄薄厚均勻的“篾條”。 破篾要快,讓竹片少丟失水分,保持韌性才好編織。 破篾后,也可將篾條泡入水中減少水分丟失。畢竟篾條的質(zhì)量高低,直接影響成品的質(zhì)量。 溫嫻先將竹子鋸成三米左右長的竹筒,左右背簍可以多編兩個,便把三根竹子全都給鋸開了。 鋸?fù)旰螅畔肫饋戆邀}給忘記了。又慌忙在鋸出來的竹筒里,選了一根出來,鋸出四個小竹筒來。 鋸出來的竹筒不僅能用來裝鹽,還能用來裝其他磨成粉的藥粉。 所以,這幾個竹筒溫嫻都保留了兩個竹節(jié)。打算每個竹筒都只在其中一個竹節(jié)處,打個直徑大約三厘米的洞。 用來裝鹽的竹筒不必留太大的孔,免得還要費勁兒去找合適的蓋子蓋上。 不過,她現(xiàn)在忙著破篾,打孔的事兒就交給了夏知。至于清洗竹筒,自會有人去做。 破篾得先將鋸出來的竹筒一分為二、再分為四。分出來的大篾條需要剔除內(nèi)外的竹節(jié),再來均勻細分成食指寬的篾條。 最后,利用大刀,將竹條對剖分開。一根篾條可以開成很多根,可以開成篾青、二黃、三黃等篾片。 但溫嫻想趕時間、趕進度,便只將篾條一分為二,分為篾青和篾黃。 篾青是竹子外側(cè)那根帶青色的皮,而篾黃則是竹子內(nèi)側(cè)那根。 篾青韌性強,比篾黃更牢固也更美觀。但為了節(jié)約材料,溫嫻打算將兩個搭配著使用。 溫嫻從未獨立編過背簍,以往都是打下手。 但現(xiàn)在看來,若是編小背簍,估摸著一根竹子也足夠,還能編成緊湊型、不留空隙那種。 她打算先處理一根竹子的篾條出來看有多少,最后再來決定怎么編。 等將一根竹子的篾條分出來后,還需要刮青,也就是打磨篾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