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想到這里,馮紫英已經拿定主意,“秋生,文言,耀青,此事宜早不宜遲,我有一個想法,這發賣一事,原來的法子恐怕不太合用了,還得要創新,否則別說年底那五十萬,就是這九月之前的二百五十萬兩都夠嗆。” 幾人都是點頭。 二百五十萬兩都很難了,除開滿打滿算九十萬兩現銀,其余一百六十萬兩都要通過發賣珍玩器物和田莊鋪子。 京中雖然富人頗多,但是人家也都不是家中只存銀子的,能來賣貨,那也就是圖個官府發賣便宜,看看能不能撿漏,也就是說,這些東西都是可買可不買的,不是剛需。 這種情形下,你想要變現那就得打折降價,讓人家動心,可這打折了,又如何能湊足幾百萬兩銀子?越是打折,就越是讓人猶疑,只怕還更不好賣,買漲不買跌,這規矩哪里都適用。 幾個人不明白馮紫英話中創新是什么意思,這發賣還能怎么創新? 以往官府發賣,一般都是自行尋找一些老買家,邀請他們來看貨,看完之后,他們對滿意的貨物出價,價位符合官府的底線,那便賣給他們,若是不合,再討價還價一番,絕大多數時候都能成交,實在不行的,再尋第二家。 因為這些都是官府查抄的貨物,尤其多是珍玩器物和田莊鋪子,很多人嫌晦氣,所以價格基本上都賣不出好價錢。 所以京通二倉的這些查扣物件也多是按照以往的標準來估算的價格,但是馮紫英卻不打算如此,他希望好生運作一番,賣出一個好價錢來。 “大人的創新是什么意思?我們都有些不太懂。” 還是汪文言啟口問道。 “京通二倉大案現在已經傳遍大江南北,涉及人員之多,查抄物件之好,外邊兒都傳得沸沸揚揚,但實際上大家都是只知道一鱗半爪,霧里看花,我打算采取現場拍賣的方式,把這些物件分成幾類,比如古董類,字畫類,珠玉首飾類,田莊鋪面類,再加上一個雜類,就包括藥材,毛皮,絲緞,衣物這些,這樣分成幾場來進行拍賣,……” 傅試、汪文言幾人面面相覷,這樣搞? “大人,這里邊恐怕有許多關節,……”吳耀青硬著頭皮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