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個問題一出,南音頓時面露難色。 “可能不準確。” “為啥?” “因為我不知道那個時期先輩有沒有轉移文物。” 這確實是個問題。 人類離開母星是不得已的選擇。 彼時的母星資源告罄,因為內戰本就生存環境惡劣,后來又接連遭遇意外,實在是不適合人類生存。 所以,人類只能離開。 說離開可能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人類落荒而逃。 黑暗時期母星充斥著戰火、鮮血和死亡。 當生存成為第一要素,別的真心顧不上。 “如果沒轉移的話,陶鷹鼎這些文物應該在哪里?” “華夏國家博物館。” 接著,她說了城市名稱,以及國博所在的區域。 “要是沒轉移的話,那個遺址應該還有別的國寶級別的文物。” “有。” 知道內情的景西臨朝她比了個大拇指,“你判斷力非常的準確,院長他們開挖之前有勘測過,據說那邊埋了好多的東西和骸骨。” 南音就懂了,這是要慢慢挖的意思。 然后她就犯了迷糊。 “既然院長他們都下定決心要挖了,為啥還讓你們帶文物來給我看?” “確定價值,再決定挖掘方法。” 這是說如果價值高,就細心謹慎點挖,挖掘的過程中會以保護文物為主。 如果價值不高,一樣會細心謹慎,但什么時候挖,卻是個未知。 挖的過程中也不會為了擔心損害文物而突然停工,重新敲定挖掘方案再繼續開工。 這個思維方式有錯嗎? 沒錯。 別說現在,每個做了好多朝古都的城市,遍地都是古墓遺址。 有價值的挖,沒價值的先埋著不動。 母星現在的情況和那個城市差不多,同樣遍地都是遺址。 全球不知道有多少個遺址等著他們挖。 為了保證工作效率和文物價值,只能挑揀著來。 理清楚這點,她表示理解。 “這段時間有沒有幸存者出現?” “幸存者沒有,犧牲同事的遺體倒是找到了12具。”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