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百六十七章 駟馬難追-《逆水行周》


    第(1/3)頁

    沙苑,軍隊宿營地,校場上人山人海,將士們把校場四周擠得滿滿當當,看著場地中間緩緩行駛的兵車,聽人講解何為戰車以及車戰。

    兵車又名戰車,是春秋戰國時代常見的戰具,為四匹馬拉的車,其車廂為長方形,左右有輪子,可搭乘三人。

    當時的乘車方式:御者站在車廂中間,持矛、戈的甲士站在其右邊(名為“戎右”),手持弓箭的甲士站在其左邊(名為“多射”)。

    兵車車輪軸頭還裝上可以絞殺步兵的扁矛,扁矛向外伸出,兵車快速飛馳時,可憑借宛若橫刀的扁矛,輕易將步兵一削兩段。

    春秋戰國時流行兵車戰,圍繞兵車有許多種戰法,而步兵則簇擁在兵車左右以及后方,跟隨兵車作戰。

    當時的戰斗主要以車戰為主,兵車數量成為衡量國家軍事實力的標準,強國都被稱之為“千乘之國”,大國則為“萬乘之國”。

    但是,兵車移動不靈活(尤其是拐彎),受地形限制很大,所以漸漸被騎兵取代,自漢以后就銷聲匿跡了。

    現在,有司按照先秦時的戰車形制,制作了幾輛兵車,安排人員操練,給將士們展示先秦時車戰的風采,并有講解人以電喇叭講解各種先秦時期關于“車”的知識。

    先秦時期,主要指姬周的時代,當時的馬車,無論是兵車還是尋常馬車,多為四馬拉的車。

    四匹馬中,中間的兩匹名為“兩服”,左右兩邊的馬名為“兩驂”,合起來稱之為“駟”。

    所謂“四馬一乘”,意思就是四匹馬拉一車,此為一乘(輛)。

    四匹馬拉的車叫“駟”,那么三匹馬拉的車叫“驂”,兩匹馬拉的車叫“駢”。

    當時的風俗,乘車尚左(以左方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驂乘,又叫車右。

    而兵車的乘坐情況不同,君王或軍隊主帥的指揮車上,主帥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車右都是有勇力之士,任務是執干戈(長兵)以御敵,或者地勢險阻時下車助推。

    一般的兵車,則是御者居中,左邊甲士一人持弓,右邊甲士一人持長短兵。

    講解人拿著電喇叭,向將士們講述古代車制衍生出來的詞匯,譬如“駟馬之門”。

    駟馬之門,本義是指能容駟馬車通過的大門,引申為權貴之家,因為在先秦時,卿大夫才有資格乘坐四匹馬拉的車。

    那時的“卿”,大概等于現在的三到五品官。

    又有“駟馬高車”,指的是達官顯貴們出行時的闊綽場面。

    還有一句耳熟能詳的成語,那就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這句話的本意是,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

    引申的意思,就是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也就是“言而有信”。

    不過幾輛復古的兵車,講解人滔滔不絕說了許多知識,其口才之了得,讓身處校場的宇文溫頗為佩服。

    他左看右看,看著周圍黑壓壓一大片人,看著一個個認真聽講的士兵,對于此次文化課的效果十分滿意。

    俗話說得好,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有另一個地方和軍營類似,那就是學校。

    學校和軍營有點相似。

    所以,無論是義務兵役制的府兵,還是雇傭制的募兵,宇文溫都要讓軍營承擔起學校的義務。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靖县| 县级市| 肇源县| 青神县| 云林县| 林甸县| 驻马店市| 新乐市| 临泉县| 仁化县| 泸定县| 长宁县| 桂平市| 盈江县| 锦屏县| 镇平县| 茂名市| 阳山县| 尉犁县| 九寨沟县| 称多县| 咸丰县| 苏尼特左旗| 高唐县| 威海市| 方正县| 海淀区| 万山特区| 平南县| 安新县| 阿合奇县| 清丰县| 古交市| 永善县| 五大连池市| 华亭县| 肇源县| 洛隆县| 临湘市| 尉犁县|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