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百三十八章 回不去了-《逆水行周》


    第(2/3)頁

    當棉麻收獲季節到來,就是紡織工場全力開工的時候,巨大的用工需求,以及豐厚的工資待遇(相對),如同磁鐵一般,不停吸引大量外地百姓到紡織工場所在的城池、商埠定居。

    各地紡織工場生產的棉布、麻布供不應求,經由火輪船、火車運往各地,甚至運抵海港,裝船銷往海外,蓬勃發展的紡織業,為各地紡織場主和織造司帶來豐厚利潤,也為朝廷帶來豐厚的收入。

    林有地以面前這臺紡織機舉例,說明紡織業給國家帶來的影響。

    這樣一臺紡紗機,價格可不便宜,除此之外,日常維護費用也不低,但訂單依舊紛至沓來,原因就在于這種機器是搖錢樹。

    只要有充足的原料,只要蒸汽機的煤不斷,這臺機器就能一直紡紗,對于工場主來說,投一文錢到這臺機器里,機器會吐出至少三、四文錢出來。

    前提是產品賣得出去。

    但這個問題沒人在意,因為旺盛的市場需求,讓紡織工場不愁自家產品的銷路。

    是興旺的國內外貿易刺激了紡織行業的發展,其中,宛若無底洞的海外市場,讓所有紡織工場主為之瘋狂。

    同樣質量的一匹布,銷往海外所得利潤,至少是銷往國內所得利潤的一倍以上。

    所以,周國的紡織行業靠海外市場賺錢,然后補貼國內市場,即讓工場主賺到錢,也讓國內百姓得實惠(低價買好布)。

    興旺的海貿,撐起了中原紡織業如今的規模,試問,朝廷能禁海么?

    在場的代表們默默搖頭,徐文遠亦是其中之一。

    林有地繼續說下去。

    周國的海貿,不僅對外銷售茶葉、瓷器、絲綢、生絲,還銷售大量手工業、工業制品,這些手工業、工業制品,需要大量的工場、作坊進行生產。

    所以,這些工場、作坊需要雇傭大量勞動力,又要獲取大量原材料。

    由此養活了一大批人,紡織業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光有產品還不行,還得有低成本的交通運輸方式,才能確保產品的運輸、銷售,那么,由貿易帶動的貨運需求越來越旺盛,火輪船和火車運輸才有了用武之地。

    火輪船和火車,想要動起來就得燒煤,燒煤就是燒錢,成本擺在那里,而要維持龐大的蒸汽動力交通運輸網(水、陸),前提是有大量的貨物需要運輸。

    只有這樣,火輪船和火車跑起來才不會虧本,才能夠實現盈利,才能長期運營。

    朝廷當然需要火輪船和火車,但是,僅靠官員往來、軍隊調動,以及糧草的國事運輸,根本就撐不起這么大的蒸汽動力交通運輸網。

    考慮到與會人員對于新行業的了解極其有限,林有地舉了個例子電報。

    長安和嶺南廣州番禹已經通了電報,番禹發生了什么事,長安這邊當天就能知道,所以,電報無愧于鎮國神器之名。

    但是,架設電報線路需要很多錢,維持這條電報線路則需要更多錢。

    若一條電報線路的架設費用是一萬貫,那么這條電報線路每年的維護費用,累計三年就抵得上造價。

    也就是說,光靠朝廷的公務往來需求,根本就養不活長安到番禹的這條電報線路,于是,朝廷只能每年掏錢維持,等同于每三年就重新拉一條長安到番禹的電報線。

    很明顯,財政撐不起這么大的開支,所以,即便電報對于朝廷來說十分重要,卻沒有錢來維持。

    那么,為何如今電報線路通往四面八方,而朝廷財政沒有破產呢?

    道理很簡單,民間電報業務活躍,所以電報局收入豐厚,不僅抵消了電報線路的維護開支,總體來說還有盈余,累積數年后,甚至還能將修建電報線路的費用賺回來。

    然而,發電報的費用不便宜,因為是按字收費,尋常百姓可沒有閑錢來發電報。

    林有地請大家翻到資料的某頁,那里記載著有司統計的結果民間電報業務,占比最大的類型,是“商務電報”。

    所謂“商務電報”就是商業電報,各地的商人通過電報傳遞消息,而消息的及時與否,決定了買賣能否賺錢或者賺大錢。

    此是其一,其二,因為期貨交易所、股票交易所的出現,各交易所之間需要通過電報頻繁的傳遞價格、交易消息,所以對于收發電報的需求很大。

    其三,隨著報紙行業的快速發展,各地報社通過電報來傳遞、獲取消息,同樣對于收發電報有著巨大需求。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濮阳县| 盐城市| 什邡市| 永顺县| 手游| 尚志市| 建始县| 瓦房店市| 天水市| 肥西县| 崇阳县| 万宁市| 阿城市| 沾化县| 宜都市| 兰溪市| 嘉黎县| 晴隆县| 永春县| 曲麻莱县| 玉屏| 龙南县| 汝阳县| 葵青区| 井冈山市| 河北省| 广德县| 阳东县| 永泰县| 安福县| 文昌市| 龙门县| 凉山| 明溪县| 囊谦县| 普兰县| 南充市| 东辽县| 资溪县| 织金县| 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