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親戚-《逆水行周》
第(2/3)頁
“那..不會對太子的聲譽有影響吧?”尉遲熾繁最關心的是這個問題,為了太子,她覺得自己認個莫名其妙的親戚也無所謂,但若是這種做法適得其反,她可不樂意。
宇文溫搖搖頭:“不會,有識之士都會想明白,你和太子認下這遠親,是為了朝廷,為大局著想。”
“當然,為了避免引起誤會,這段時間各都會報紙也會把于闐國的來歷大概介紹一下,讓百姓們知道,你可沒有認野親戚,而是約定為姑侄。”
“約定和認親,是兩碼事。”
尉遲熾繁聞言點點頭:“喔...那于闐國王族的尉遲姓氏,到底是源自何處?”
“很大概率是音譯而已。”
宇文溫的回答,讓尉遲熾繁頗為詫異:“啊?只是音譯?”
“沒錯,很大概率是音譯而已。”宇文溫說完,開始給尉遲熾繁講于闐王族尉遲姓氏的起源(推斷)。
于闐,其名在前漢(西漢)時就已經出現在中原文獻中,國祚到現在,號稱延續千年,其王族姓“尉遲”,名字本源大概率是音譯。
根據劉焯等“學霸”的考究,一開始的音譯可能是“尉林”或“俞林”。
于闐王族,或者說其主體國民的族屬,似乎和漢時的月氏有關,其王族、國民樣貌,有別于其他幾個磧西(西域)小國的國民。
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考據后認為,于闐國的尉遲氏是外來戶,和吐谷渾的慕容氏一樣,是當年從中原西遷的尉遲氏某個分支,滅了于闐王族,鵲巢鳩占。
又有學者考證,認為很久以前于闐國飽受戰亂蹂躪,于是有部分王族東逃,進入代北地區,成了中原尉遲氏的起源之一。
不管事情真相是什么,反正于闐國王族姓氏是“尉遲”,據其國王自述,當年漢朝時,第十四代于闐國王尉遲遲耶(音譯)迎娶中原公主。
公主帶來了種桑養蠶的技術,又有大量漢族工匠隨著公主定居于闐,讓于闐農耕大興,國力快速增長,成為西域著名的桑蠶中心。
然而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因為中原歷代都有史官記載歷史,史料文獻很豐富,所以未見任何文獻記載漢時(那個時期)有中原公主下嫁于闐。
但是,根據劉焯等人的考據,這樣的傳說,卻和一段歷史相吻合。
第十四代于闐國王尉遲遲耶的時代,大概是后漢(東漢)初年或之前一段時間。
那時,王莽篡漢,無暇顧及西域,于是匈奴單于卷土重來,將西域和中原的聯系切斷。
漢朝設在西域龜茲的西域都護府,其軍人、屯民無法東歸,于是來到一直忠于中原朝廷的于闐及附近地區避難,大量軍人、官吏、工匠、屯田百姓及其家屬就此定居。
在這種情況下,于闐國民從漢民那里學會種桑養蠶,學會各種手工業、農耕技能不足為奇。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丽市|
丁青县|
离岛区|
扎兰屯市|
明星|
渭南市|
文成县|
西藏|
霍邱县|
江安县|
西丰县|
资兴市|
裕民县|
澄江县|
临潭县|
钦州市|
连州市|
吐鲁番市|
广丰县|
玉溪市|
色达县|
宜川县|
密云县|
晋江市|
泰兴市|
武城县|
城口县|
古丈县|
彰武县|
沽源县|
利津县|
连云港市|
北辰区|
凤翔县|
鹤峰县|
孟津县|
南投市|
宜宾市|
石狮市|
天柱县|
昌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