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打孔的藝術(續)-《逆水行周》
第(1/3)頁
洛陽城內某紡織場,宇文溫帶著張麗華現場參觀,他要參觀的機器,自然不會是“泛泛之輩”,是最新式的提花機,由蒸汽機驅動。
提花機作為一種紡織工具,古來有之,作用是在織布(或者絲綢)的時候,就連帶著將圖案也一起織出來,這和向織物上印圖案的“印花”不一樣。
因為提花工藝原理的要求,提花機運行時需要織工和提花工進行協作。
在無數人的努力和改進下,提花機在兩漢之際有了突破性進展,出現了“花本式提花機”,又稱花樓。
花本式提花機,用線制花本“貯存”提花過程,再用衢線牽引經絲開口,在織物上織出對應圖案,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花本”,若對應后世的名詞,花本就是“程序”。
沒錯,程序。
東漢時,中原的提花機,就已經有了“程序”的概念,織物上的圖案,在還沒織出來時,就已經“存儲”在花本里。
其制作方法,是根據產品尺寸規格,和經緯刻度比例用經、緯線將圖紙上設計的紋樣,運用“挑花結本”的工藝技法手段,把它編結為“花本”。
然后運用花本上機,與機上牽線、經絲的作用關系提經織緯來完成圖案的編織。
宇文溫所熟知的程序,是用“0”和“1”編寫的,在他最初的概念里,只有近、現代機械才會用到程序。
而在東漢時,紡織技術的發展成果之一,就是紡織工已經用經線、緯線來編寫程序(花本)。
在這樣的奇思妙想面前,他被震撼得目瞪口呆。
隨著水力紡織機械的出現,花本式提花機(花樓)也有了水力驅動,當蒸汽機出現,自然就用上了機器動力,生產能力大幅增加。
但即便如此,依舊需要工人來進行“提花”操作:
提花機運行時,需要有提花工站在“樓”上,費力地將絲線一根一根提起、放下,如此才能織出精細復雜的圖案,整個過程,就好像演員在操縱牽線木偶。
人的體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在高強度且聲音嘈雜甚至濕熱的工作環境下,提花工在提花機上操作,速度有限,輪流換人也無法有效提速。
很顯然,阻擋提花機進一步提升產能的技術瓶頸就在這里,那么,這個瓶頸能否突破呢?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廉江市|
无为县|
永清县|
西林县|
永丰县|
青铜峡市|
临湘市|
太仆寺旗|
徐闻县|
奇台县|
绥滨县|
马公市|
伊川县|
通海县|
肥西县|
新乡市|
郓城县|
景德镇市|
白河县|
塔城市|
平安县|
赞皇县|
定南县|
将乐县|
当涂县|
治多县|
阳原县|
哈密市|
闵行区|
巴彦淖尔市|
常德市|
武川县|
石河子市|
双峰县|
耿马|
丰宁|
双牌县|
长岭县|
什邡市|
石台县|
洛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