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外交和浮橋-《逆水行周》
第(1/3)頁
皇宮,太極殿外東側,東堂,剛下朝的宇文溫,與中書令王頍、禮部尚書劉焯繼續商討事情,第一件,就是皇朝使者出使東海倭國之事。
去年,倭國遣使周國,現在,周國要派出使者,在對方使者的陪同下,前往倭國。
使者此去,會攜帶國書,這國書該怎么寫,很關鍵,所以“相關人員”之一的中書令王頍、禮部尚書劉焯,需要聆聽天子的教誨,把握“核心思想”,確保國書達到應有的效果。
兩國禮尚往來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周國和倭國交往卻又不那么簡單,其關鍵之處,就是兩國究竟要以何種地位進行交往。
倭國當然不配和周國平起平坐,但對方不會自認為周國屬國,那么以周國的觀點,可以認為:你這海外撮爾小國不識好歹,莫要遣使來丟人現眼了!
但基于現實考慮(海貿),兩國有加深交往的必要,于是雙方國書里,如何自稱及稱呼對方,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為了這件事,宇文溫的心腹張魚,奔走于兩國之間,最后作為宇文溫的代表,和倭國權臣蘇我馬子作了種種細條,為雙方遣使互訪擬定了解決方案。
連接兩國的外交橋梁,搭起來了。
去年秋天,倭國使者帶來的國書里,倭王的開場白是“東海國王致書中原至尊無恙”,然后在國書里,先說了一通場面話,獻禮若干,表達愿兩國通好之意,末了,含蓄的請求封賞。
現在宇文溫決定,周國的國書,就著倭國國書定的調子,以“中原至尊”問候“東海國王”為開頭,說一通場面話,申明兩國通好之意,末了,給予對方封賞。
封賞之一,賜金印,上書“周委倭國王”,這個做法,是依后漢故事。
封賞之二,封倭王王子(實際就是王太子)廄戶為“征夷大將軍”,自辟屬官、籌建軍隊,為周天子征發東海蝦夷(倭國東境的蝦夷部落)。
而倭國和蝦夷諸部的戰爭,早就延續數百年了,此舉不過是周國正式認可倭國的行為是“正義之舉”罷了。
宇文溫給王頍和劉焯把這個調子定下來,之后國書該怎么行文,那就是中書省和禮部的事。
之所以如此安排,當然是費了一番苦心,宇文溫既然不打算和倭國翻臉,又要給倭國權臣蘇我馬子以助力,幫助對方“刷政績”,便要以如此方式搭建兩國交往的橋梁。
不然,倭王要是敢在國書里說什么“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宇文溫是要發飆的,那么使者還不如不來。
既然倭國遣使,國書就得模糊用語,以方位“東海”代稱,倭王是為“東海國王”。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杭县|
郸城县|
怀仁县|
行唐县|
行唐县|
隆昌县|
高安市|
阿克苏市|
武胜县|
洪江市|
辽阳市|
高雄县|
鄄城县|
高阳县|
和平县|
元朗区|
临澧县|
崇左市|
甘孜|
孝义市|
兴国县|
凤山县|
汾西县|
乌审旗|
明星|
贵南县|
昌黎县|
合山市|
厦门市|
肇源县|
淳安县|
闻喜县|
谢通门县|
武山县|
蒙自县|
石泉县|
呈贡县|
庆云县|
文成县|
安多县|
平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