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與狼共舞-《逆水行周》
第(2/3)頁
如果可以,他真想把這一帶變成無人區,最好連草都拔光,但這不可能,所以只能選擇軟硬兼施。
總體而言,契丹各部的實力不怎么樣,之前依附于突厥(東突厥),但突厥這兩年在和周國的交戰中接連大敗,其都藍可汗(東突厥可汗)身亡,達頭可汗(西突厥可汗)焦頭爛額,如今正是將契丹各部納入周國管理的最好時機。
但遼東尚未收復,朝廷無法在遼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所以要有效管理契丹各部,就得“以夷制夷”,用南投的靺鞨部族,來監視潢水流域的契丹部族。
楊濟向與會的契丹各部酋長,隆重介紹了八位靺鞨旗主(族長),然后開始宣布各項新制度,要在潢水流域契丹各部的牧區,建立新秩序。
新秩序的特點,就是劃定各部族的牧區,確保各部有自己的固定草場、水源,避免相互爭奪草場而刀兵相見。
考慮到一年四季草場的變化,實際上牧區的范圍并不局限于某處,春、夏、秋三季,適合放牧的地區都不同,而到了冬天,各部需要找地方過冬,所以又會轉移到別的地方。
這樣的生活方式,意味著各部的定居點是不確定的,也就是“逐水草而居”。
想要較為有效管理游牧的契丹各部,周國需要根據季節劃定各部的活動區域,如此布置一來方便管理,二來方便做買賣。
第二點很重要,用穩定供應鐵鍋、鹽、布匹、茶葉等中原特產作為甜頭,吸引契丹各部服從周國的管理,不然對方完全可以開溜,跑到別的地方過日子。
每個季節,每個契丹部族會出現在特定的區域,這一來,周國商隊就能較為方便的找到“顧客”,和對方做買賣,用各種貨物,換取對方手中的皮貨、馬匹。
與此同時,身負監視職責的靺鞨八旗兵,身負管理職責的周國官員,在每個季節也有了固定的駐防、辦公地點,方便周國向契丹各部提供保護(監視),隨時調解各部之間的紛爭、矛盾。
這樣的做法,就是歷史上遼國“四時倷缽制”的變種,能很好適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避寒暑的生活習性,楊濟當然知道這一點。
以武力為后盾,以邊市為誘惑,以固定牧區、四時倷缽制為管理手段,乘著突厥自顧不暇,將遼西邊境的契丹、奚各部納入有效管轄之中,這就是楊濟琢磨出來的策略。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平县|
龙门县|
富顺县|
永宁县|
贵定县|
滁州市|
舟曲县|
大悟县|
巨鹿县|
会泽县|
定南县|
荔波县|
连山|
清流县|
江口县|
迁西县|
浙江省|
新干县|
广水市|
金沙县|
白朗县|
延安市|
盐山县|
河间市|
汝州市|
武胜县|
乌恰县|
民丰县|
鄂托克旗|
明光市|
定西市|
汝城县|
禹州市|
扶余县|
静海县|
泽库县|
防城港市|
兰考县|
平谷区|
榆社县|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