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明明都是我先來的...-《逆水行周》
第(2/3)頁
一名中國人,先抵達扶南國(大概是后世柬埔寨),然后前往古奴國(宇文溫根據種種資料判斷,這可能是印度次大陸上某國)。
結果航行時遇到大風,被風吹到西面,歷時六十日才靠岸。
靠岸之處,宇文溫綜合各種文獻判斷,極有可能是紅海地區,即后世所稱阿拉伯半島,當時是大秦(羅馬帝國)的轄地。
這名中國人有見識,生怕當地人“殺生”,于是詐稱扶南國使者,由此轉危為安。
為什么他要這么做呢?從邏輯上判斷,這名中國人要裝成當地熟知的“國際友人”保安全,而扶南國,對大秦國來說,就是很熟悉的國家。
扶南的海船,應該經常抵達這個地區,所以當地人對扶南國很熟悉,以至于讓假的扶南國使者,的官員接待,抵達大秦國都,得大秦王接見。
宇文溫不知這件事發生的具體時代,不知道當時的羅馬帝國其國都是羅馬,還是新羅馬(君士坦丁堡),也不知道這件事是《神丹經》作者編的,還是確有其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個時代,中原(沿海地區)的有識之士,對于前往極西之地的海上航線,是真的很了解。
下西洋,“早”在三寶太監鄭和一千年前,就已經有許多中國人進行過了,明初的鄭和艦隊,走的是一條成熟千年的航線。
《神丹經》這本書,就詳細記載了南洋諸國、西洋諸國的風土人情,這都是得益于發達的南洋航線、西洋航線,各國風土人情,不是作者憑空編出來的。
宇文溫看過之后,感慨之余,有些唏噓。
對于后世的許多人來說,提到大航海時代的南洋,就會想到富含金礦、銅礦的呂宋(菲律賓),就想到西拔牙殖民者建立的馬尼拉據點,宇文溫也是如此。
然而實際上,中原對于呂宋,早在后漢末年就已經有所了解。
三國時期東吳的船隊就已經抵達菲律賓群島,當時,孫權派遣朱應、康泰出使扶南,順便勘察南洋諸國,這兩位就率領船隊抵達過漲海東界的“自然大洲”。
漲海,就是后世所稱南海,而“自然大洲”,就是呂宋(菲律賓)群島,朱應、康泰此行,卻不是開辟嶄新航線去探索未知海域,他們是根據之前就有的航線進行航海。
所以,漢末魏晉時期,中原的海船就抵達過“自然大洲”,海商們對這個地方不陌生,市舶司收集來的消息稱,交廣一帶的海商反映,現在的“自然大洲”上,就已經有來自交廣的人在開礦,開采金銀。
這個事實,讓宇文溫愕然,隨后是默然。
對于大航海時代,中原航海史上為后世津津樂道的事情,是明初的“鄭和下西洋”,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在魏晉年間就已經成熟。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化县|
应用必备|
靖边县|
旅游|
宜章县|
浪卡子县|
吴桥县|
钟山县|
巴林右旗|
南江县|
紫云|
兴宁市|
略阳县|
威宁|
新晃|
西昌市|
农安县|
浮梁县|
永丰县|
湖南省|
云南省|
沙田区|
琼中|
莎车县|
嘉峪关市|
威宁|
普兰县|
那曲县|
龙州县|
上栗县|
瑞丽市|
从江县|
咸阳市|
巫山县|
桂林市|
南江县|
兴化市|
札达县|
丹巴县|
乌兰察布市|
鄯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