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凌晨,左城東郊,一片漆黑的曠野里有黑影晃動,那是悄悄向城南大營摸去的前鋒隊伍,奉西陽王之命為主力開路,鏟除沿路可能存在的敵軍暗哨。 一般而言,一支軍隊宿營之后,至少要在四周布設崗哨,有明有暗,以此作為大營耳目,隨時提防敵人偷襲。 白日,派游騎承擔放哨、警戒任務,一旦發現有敵人來襲,游騎立刻往大營方向趕,邊跑邊吹號角示警,因為是白天,所以游騎警戒地點距離大營至少要超過十里。 這樣的距離對于策馬疾馳的騎兵說不算遠,所以十里已經是很短的距離,留給大營的應對時間很短,故而外出警戒的游騎通常距離大營超過二十里。 到了晚上,因為視線差,加上為了提防敵軍摸哨抓俘虜,明暗哨距離大營一般是數里左右,一旦有風吹草動,明暗哨就會吹響號角或者敲起鑼,用聲響為大營示警。 此時,摸向左城南郊大營的前鋒隊伍當然遇到了暗哨,不過暗哨并沒有吹響號角,而是成了對方的向導,帶領不速之客在野草叢中行進,悄悄繞開別的明暗哨,向大營慢慢靠近。 所謂里應外合,當然要“里”、“外“相互配合,如期抵達的不速之客,為了在行蹤暴露前盡可能接近敵營,當然需要有人做內應帶路,畢竟承擔夜間警戒任務的明暗哨一般不會全都是同一支隊伍所屬。 作為內應的行軍總管賀蘭寬,其部下今夜只承擔部分警戒任務,所以散布在大營東面的明暗哨,不全是他的人,只有靠著賀蘭寬安排的人帶路,不速之客們才能盡可能接近敵營。 能繞過去的崗哨就繞過去,繞不過去的就偷偷拔掉,時間飛快流逝,轉眼已是凌晨三點,前鋒已經逼近大營東側不到一里距離,主力隊伍也接踵而至。 親自領兵搞偷襲的西陽王宇文溫,掏出懷表看了看時間,又拿起千里鏡觀察了一下敵營,沒有下令發動進攻,而是在等。 他在等前去接頭的人帶回賀蘭寬的憑證,這是雙方約定的步驟,為了確保里應外合的夜襲成功,抵達大營外的宇文溫要確定賀蘭寬沒出事,才會發動進攻。 任何所謂完美的計劃,在實施起來時都可能遇到難以預料的變化,一旦處置不當會功敗垂成。 行事一向“大膽策劃、謹慎實施”的宇文溫,即便經常行險,卻不代表臨戰時大大咧咧。 不一會,宇文溫勉強看到敵軍營柵處有人翻出來,一旁的箭樓上,哨兵沒有任何反應。 來人將賀蘭寬的部下帶到,那人手中有紙條,王府中尉全有接手,轉交給宇文溫,因為光線暗,宇文溫將紙條幾乎湊到眼前。 見著上面寫著“么么噠”三個字,松了口氣。 “么么噠”是宇文溫和賀蘭寬約定的暗號,由之前冒險入營的信使口頭傳達,是這個時代不可能會有的詞匯,現在,宇文溫知道賀蘭寬那邊沒問題,于是下令準備進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