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習慣-《逆水行周》
第(1/3)頁
清晨,醴水河畔,早起的伙夫正在河邊打水,他們各自用扁擔挑著兩個木桶,沿著棧橋來到河面,將冰涼的河水打上來,然后挑回軍營。
官軍大營位于邵陵城外,綿延十余里,分布醴水、汝水兩岸,醴水、汝水交匯處名為樂口,東西走向的醴水、南北走向的汝水在樂口處宛若十字路口,而官軍大營將這十字路口全部涵蓋。
十余萬兵馬駐扎在邵陵一帶,每日需要消耗大量飲用水,馬匹有人牽著,時不時到河邊飲馬,而人卻不能都到河邊喝水,所以伙夫肩負著打水的重任,每天都要頻繁往返于河邊、營地之間。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伙夫們燒水煮飯準備朝食,將士們吃了飯才有力氣做事、打仗,為那么多人準備朝食,伙夫們自然要一大早就起來打水。
自古,大部分人一天就吃兩餐(正餐),一為朝食,一為哺食,朝食的用餐時間為食時,若以后世的時間來界定,大概是早上九點左右,哺食大概是下午四點左右。
一般來說朝食都得現做,做好之后留一份不吃,連著吃剩下的飯菜到了申時再熱一熱就是哺食,這樣可以省柴禾,所以每天早上伙夫們為了準備朝食都會忙得汗流浹背,而打水只是其中一項繁重的勞動之一。
此時此刻,在河邊排隊打水的伙夫有很多隊,因為各部兵馬各自扎營,有著自己的伙夫負責打水做飯,所以每天清晨,河邊就會出現上千人在沿河數十條棧橋上排隊打水的盛況。
不僅如此,河邊還架起幾座水車,水車晝夜不停將河水打上來,沿著水槽流入軍營里蓄水池,借以減輕伙夫們的負擔。
然而營造水車需要消耗大量木材,雖然省下了人力,卻讓伙夫們除了燒水煮飯就無所事事,所以水車就那么寥寥幾座,打水的主力依舊是伙夫們。
一名打水的伙夫,以手為瓢,探入桶中舀了些水,將鼻子湊過去聞了聞,皺著眉頭說道:“這水似乎有些臭啊,你們聞聞。”
另幾名伙夫用手舀水聞了聞,有人什么也聞不出來,有人倒是聞出河水有若有若無的些許臭味,這種臭味有別于河水的土腥味,但不注意是聞不出來的。
“如何,果然有些臭味吧?”
“那又如何,沿河十幾里都是營帳,保不齊誰在河邊洗衣服時偷偷拉屎拉尿。”
“得了得了,打好了水快擔回去,誤了時辰大家都要倒霉!”
伙夫們沒有在意河水似乎有微臭的事情,最近一段時間來,陸續有打水的伙夫發現這一情況,不過那臭味若有若無,沒多少人在意。
畢竟十余萬人駐扎在河邊,方圓十余里的大營,有人在河里撒尿拉屎導致河水有臭味也很正常,不過巡營的督將一般會制止這樣的行為,所以流入河里的屎尿相對不算多,沒什么可擔心的。
伙夫們擔水回營,同伴們正圍著一個個大釜忙著煮飯,許多柴禾被投入釜底灶膛,這都是士兵們輪流出營打來的柴禾,每天的消耗量都很大。
所以為了節約,柴禾主要用來煮飯,至于燒熟水(開水),那不是必須的。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并沒有喝熟水的習慣,因為這樣會增加生活成本,尤其住在城里的百姓,平日要出城砍柴再背回來,這十分費事,所以柴禾一般只用來煮飯煮菜,用來燒熟水太浪費了。
百姓家中都有水缸等儲水器皿,平日里時不時打水回來將水缸裝滿,渴了就用水瓢舀一瓢直接喝,冬天水太冷時直接喝會拉肚子,這時大家才會燒水。
但為了節省柴禾,只是將水燒到溫暖便喝,很少將其燒開。
祖祖輩輩都是這么過來的,不僅百姓如此,將士們亦是如此,這樣的生活習慣在軍營里很常見,只有那些講排場的大將才會有專人燒熟水。
此時此刻,早起的士兵紛紛派人來伙房打水,提著瓦罐將沒有燒開的溫水打回去和同伴分著喝,暖暖胃。
等候打水的士兵一邊排隊一邊閑聊,他們每日都要和伙夫們打交道所以很熟,各種話題葷素不忌,一人拎著瓦罐正要打水,旁邊的伙夫鼻子抽動了一下笑道:“喲,老李,又用手了?洗干凈沒有?”
“洗了,你聞聞唄。”那士兵嬉笑著把手伸去,伙夫笑罵著:“還有屎渣啊,你打算一會吃飯時加料么?哈哈哈!”
“加加加,我現在就給你加料!”
兩人笑罵著,其他人跟著笑起來,這年頭如廁后擦屁股,那些權貴們據說用的是布帛,奢侈至極,而有錢人用的是廁籌(特制的細竹片、木片等)。
而尋常人家用的是撿來的各種細木棍或者樹葉、野草,實在沒有就直接用手。
用手擦屁股當然有些那個,不過事后用水洗洗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而許多人實際上洗手也只是意思意思,只要臭味不明顯即可。
早上起來,許多士兵會去廁所便溺,廁籌這種高檔貨是不用想了,普通士兵用的是細木棍和蘆葦桿、野草等隨手可得的代用品。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陵县|
璧山县|
武鸣县|
炉霍县|
淅川县|
延寿县|
西畴县|
陈巴尔虎旗|
铜鼓县|
布拖县|
泉州市|
洛隆县|
长治市|
中方县|
渭源县|
喀喇沁旗|
登封市|
荣昌县|
渭南市|
金寨县|
乐至县|
积石山|
建昌县|
牙克石市|
开江县|
琼结县|
拜城县|
乌兰浩特市|
托克逊县|
尉犁县|
寿阳县|
曲阳县|
航空|
夏河县|
雅江县|
新安县|
井冈山市|
屏山县|
合作市|
密山市|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