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十五章 換算-《逆水行周》


    第(3/3)頁

    這個時代船只的載重量以斛(石)計,內河(長江)上的貨船,載重量超過千斛的比比皆是,甚至還有載重量超過萬斛的大船。

    而這個時代的海船,“受一千斛”也就是載重量一千斛很常見,這讓習慣了“噸”的宇文溫理解起來很麻煩,所以需要單位換算。

    斛(石)通常是糧食的計量單位,一斛十斗,一斗十升,實際上這是量器單位(容積),要換算成衡器單位(重量),得用另一套體系:

    一石等于四鈞,一鈞等于三十斤,一斤等于十六兩。

    所以一斛(石)等于一百二十斤,也就是一斛等于一千九百二十兩,那么一千兩黃金,換算后約合半石的重量,那么問題又來了:這個時代的一石,大約等于后世多少公斤?

    不知道,從秦漢以來,一石的大小變化不定,到了南北朝末期,已經變了許多次,宇文溫那殘留的回憶中,此時的一石若換算成后世的公斤,大概是在六十至九十公斤范圍內。

    范圍有些大,若按一石等于六十公斤算,那么這些黃金大約就是三十公斤,等于現代一個充滿氣的標準家用液化天然氣鋼瓶,其實也沒多重。

    而那些白銀,換算過來取整大概是八十五石重,也就是五千一百公斤,以噸做單位就是五噸,看上去好多,然而這黃金白銀加起來最多八十六石(斛)。

    在一艘載重量達到千斛的船上,所占位置不過是個不起眼的角落,雖然如今的倭國確實是窮鄉僻壤,但身為權臣的蘇我馬子,拿出手的就這點金銀,會不會太小氣了?

    不會,要知道在明中葉時的日本,每年外流的白銀重量,按史料推算若以噸做單位,也就是三十到四十噸左右。

    直到晚明,日本陸續發現幾個大銀礦之后,外流的白銀才有爆發性增長。

    雖然此時和明代時的度量衡不一樣,但宇文溫覺得他此時換算出來的噸,和后世的噸也不會差得太離譜,五噸的白銀,即便是以明朝中葉日本“出口”的白銀重量來看,也是個不小的數目。

    這些白銀大概是蘇我馬子短時間內能給出的最大數量,肯定不是現采,而是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存貨,所以又有一個問題接踵而至:

    這個時代倭國的白銀產量,肯定比不上明中葉時的產量,所以此時的倭國,購買力到底如何?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阳县| 红原县| 长乐市| 樟树市| 东方市| 德昌县| 盐津县| 黄石市| 栖霞市| 望江县| 江阴市| 夏河县| 惠东县| 连江县| 嘉义市| 沙河市| 博爱县| 鞍山市| 礼泉县| 巢湖市| 乌鲁木齐市| 枣强县| 溆浦县| 舒城县| 嘉鱼县| 焉耆| 洛浦县| 夏邑县| 韶山市| 勐海县| 新绛县| 黄浦区| 辰溪县| 陕西省| 长春市| 青岛市| 武功县| 青川县| 哈密市| 棋牌|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