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拔絲,滾柱軸承-《逆水行周》
第(1/3)頁
某處水輪邊,三名工匠正在各自蕩秋千,而宇文溫站在旁邊看著他們‘玩耍’,這個水輪旁邊還有許多裝置,而整個院子里除了他四人之外只有張魚。
宇文溫從三臺河邊的軍器監出來,又來到了他自己在河邊的工坊,這里面有許多‘黑科技’,所以護衛多且戒備森嚴,除了他帶著張魚進來之外,其他隨行人員都在高墻外的會客室等著。
如今他們所在的院子是一個特殊的工坊,這里的技術很簡單,但是不能外傳,因為那是原本歷史軌跡里十五世紀才出現的水力拔絲。
拔絲,顧名思義就是把某種東西拔細變成‘絲’,宇文溫憑著前人經驗,在這個時代將拔絲工藝‘一步到位’,直接進化到水力拔絲,而這個院子就是拔絲工坊。
要做鐵絲首先得有拔絲板,拔絲板是由上等鐵料制成,上面打出一系列直徑遞減的孔洞,拔絲的動力則是利用水力,水車帶動曲柄,曲柄上栓著繩子,繩子末端是用夾具夾住的一把鉗子。
鐵匠坐在高度合適的秋千上,以便于能用鉗子鉗住從拔絲板中抽出的鐵絲,而當曲柄將鐵絲拉長時,他又能跟著往后退,當然,像金銀銅這些低強度的金屬,就不必用這種麻煩的方法來拔絲了。
此時此刻,工匠就是坐在秋千上,秋千隨著曲柄移動,曲柄則由水車帶動,若繩子松弛,秋千向前移動,他便把鉗子向前移動,繩子繃緊時,他便用鉗子夾緊鐵絲。
就這樣,一條條直徑統一的鐵絲被拔了出來,然后送到軍器監讓工匠們編制環鎖鎧,從出鐵到做出環鎖鎧,唯獨拔絲這一工藝是在宇文溫的作坊里進行。
水力拔絲,這個科技如今被宇文溫提前將近千年鼓搞出來了,其實原理沒什么特別,熟練工匠一看就會,不過基于技術擴散的顧慮,宇文溫決定還是先盡量控制在手中。
有了鐵絲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將鐵絲一圈一圈繞在圓棍上,再從中間剪開,就能得到許多鐵環。
將鐵環敲平,接口處敲扁,用沖子敲兩個孔,放入一小段鐵絲再鉚平,就變成了不容易被撐開的鐵環。然后不斷重復這個過程。
鐵環的拼法有很多種,一個鐵環穿兩個鐵環叫一穿二,然后一穿三直到一穿六都有,常見的是一穿四,當然還有其他種拼法,將這些基本單元拼在一起成為鎖鏈布,最后編成衣服就成了環鎖鎧。
因為是新出現的鎧式,工匠們對于壞鎖鎧的制作工藝還在完善中,以拼接鎖鏈布為例,最初時要兩個人忙上十五日才能拼出長七尺、寬四尺半的鎖鏈布,如今已經縮短到十日,待得技術熟練那么耗時會更短。
看著工匠拔鐵絲,宇文溫有些感慨,他回想起當年的經歷來。
環鎖鎧/鎖子甲,其制作的關鍵之處就是鐵環,而鐵環的來源就是鐵絲,故而如何制作鐵絲就成了核心問題,而圍繞鐵絲的制作工藝問題,就成了后世一樁口水戰的根源。
環鎖鎧/鎖子甲,在歐洲的出現時間很早,十字軍東征時就廣泛裝備,典型的十字軍士兵,無論步兵還是騎兵都穿著一身鎖子甲,外帶繪有十字的罩袍和一把長劍,這是影視、動漫作品里耳熟能詳的十字軍形象。
十字軍數次東征圣地耶路撒冷的年代,大約是中原的兩宋時期,那時宋軍裝備的依舊是自古一脈相承的札甲,也就是一片片甲葉用皮繩穿起來,看上去像麻將席般的鎧甲,當然甲葉之間是疊加的沒有空隙。
那么有人就提出問題:為什么歐洲軍隊能批量裝備鎖子甲,而中原軍隊卻沒見這種鎧甲廣泛裝備?
鎖子甲的關鍵是做出鐵環,而鐵環是用鐵絲圈成的,鎖子甲在軍中好像不見蹤影,想來是做不出鐵絲,要知道歐洲可是公元初就已經有了。
連根鐵絲都做不出來,中原科技果然不行啊!
任何網絡論壇,只要此言一處立刻就能激起千重浪,辯論雙方隨即展開口水仗,各方大神不停引經據典,各種參數如暴風雨般席卷四方。
宇文溫記得自己就像只螞蟻,被逼現場觀看兩頭大象對打,躲在不到一厘米的距離外瑟瑟發抖,他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也不知道哪邊對哪邊錯,但經過無數次的‘圍觀’,總算是弄清楚一些事情。
中原確實沒有如同期歐洲那樣,鎖子甲/環鎖鎧大規模裝備軍隊,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沒有環鎖鎧/鎖子甲,環鎖鎧在史料里最早出現的地方,是三國時期。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冈市|
新蔡县|
旌德县|
边坝县|
涪陵区|
三门县|
乌鲁木齐县|
瑞丽市|
穆棱市|
雅安市|
布尔津县|
调兵山市|
锡林郭勒盟|
万州区|
碌曲县|
桐城市|
普安县|
抚远县|
武义县|
桐梓县|
垦利县|
兴业县|
阿合奇县|
大邑县|
萨嘎县|
牡丹江市|
芜湖县|
克山县|
淮南市|
长春市|
屯门区|
中方县|
铁岭县|
外汇|
阿拉尔市|
乌恰县|
吴忠市|
东莞市|
贺兰县|
隆昌县|
交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