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是,多謝伯父。” 湯山在孫承宗面前,說實話也是有點緊張,坐在椅子上,那也是只坐了半邊,態度之恭敬,發自肺腑。 不怪湯山如此,實在是眼前的這個老人,他當得起湯山的如此對待! 不說其他,就單說崇禎二年的那次韃子入關,若非是眼前的這個老人出馬,還不知最后如何收場,還不知道還會有多少人枉送性命,單就這份功勞,怎么歌頌,那都不為過! 此時的孫承宗也是在打量著湯山,見湯山周身透著一股子書生氣息,不由得也是滿意的點了點頭。 所謂書讀萬卷氣自華,這種書生氣質可是做不得假的,不是讀了幾十年的書,那是不可能身上有這份氣質的。 孫承宗也是文人,自然也是十分在意這個,物以類聚嘛,對于文才斐然的年輕晚輩,孫承宗自然是十分喜愛的。 然而眼前的這個后生,一身的才學,現在卻是從了賊,這到底是為什么? 難道說我大明朝廷,真的沒有他的容身之地嗎? 這種疑惑的情緒變化不過是在孫承宗的眼睛里一閃而過,很快就是消失不見,尋常人根本捕捉不到。 “老夫托大,便稱呼你一聲賢侄了!” “伯父抬愛,晚輩榮幸之至!” “呵呵呵,,,聽聞賢侄曾經考取舉人功名,卻是不知為何,賢侄沒有踏入仕途?” 這個問題孫承宗很想知道答案,他很想知道為什么大明朝廷留不住像湯山這樣的人才。 湯山略一思想,道:“不敢欺瞞伯父,晚輩乃是山東濰縣青州府人士,在那里,晚輩感受到了許多的官場不良風氣,特別是那句朝廷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這句話,對晚輩的觸動很大,難道說朝廷,他就不是窮人的朝廷嗎?”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