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用袁崇煥(19歲/次年殺之。)】 【內外交困(在位17年,外有劍奴,內有流賊,天災人禍,人心離散。)】 【頻換內閣(崇禎在位期間,治理頻繁,更換19任首輔。)】 秦朝。 秦始皇有點明白朱由檢為什么會亡國了。 外有奸奴,內有流賊,天災人禍,人心離散,光這些就夠很多皇帝頭疼的了。 而在這個時候還經常換內閣首輔,和殺害之前提拔的人,行政命令混亂,整個社會一直在動蕩中,整個國家怎么可能會好? 漢朝。 劉徹看著天幕,如果他是這樣的國家的皇帝,他發現他能做的其實并不多。 更多能做的也就減少百姓賦稅,穩定百姓。 組織軍隊固守邊疆,防止匈奴趁機打劫。 至于會不會像朱由檢一樣這么勤歡大臣,劉徹覺得他不會。 他從來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唐朝。 李世民看著天幕,悠悠一嘆。 這樣的國家可是比前朝還慘,一般人還真是沒那個本事,就算他自己想解決,只怕可能性也不高。 還沒等他感嘆完,魏征就直接上前,開始直言進諫。 魏征覺得,這天幕上的朱由檢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現在李世民如果能夠從中吸收教訓,正是時候。 看著直言進諫魏征,李世民無奈的拿著袖子擦了擦臉上的唾沫。 宋朝。 趙禎很是不理解,大宋也是外部有大遼,內部也災亂不斷,那也沒什么事。 外部的敵人弄成兄弟之國不就行了?這樣不就避免了戰爭。 內部的流賊,這個更好解決,朝廷直接去詔安,把他們安置到廂軍,不就解決了? 至于更換首輔,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他們把行政命令做下去就行了。 (查了下,宋仁宗趙禎時期,一共23位丞相,不過他在位時間比較長。) 大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