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龍牙城-《楚臣》
第(3/3)頁
“大人,大人,你說的法子能成!”
奚荏登上還沒有精力去修繕,多少有些深一腳淺腳的寨墻,看到杜君益拿著一根鐵條,跌跌撞撞從寨子后的煉鐵場,手舞足蹈的跑過來,朝著同樣站在寨墻上眺望四周山勢的韓謙大喊大叫。
與石灰窯、磚窯、碎煤場不同,韓謙早先就命令季希堯將煉鐵場直接建在龍牙城后,為便于水排及水力鍛錘的使用以及充足的用水,之前兩個月甚至不惜開挖一條兩里長的窄渠,將山里一座天然山湖的流水,引到龍牙城背后的煉鐵場附近。
在韓謙抵達敘州之后,直接派甲卒將煉鐵場看守起來,所用的匠師、匠工及眷屬也都集中居住到龍牙城內,不得隨意進出,目前就是防治有人泄密。
奚荏這幾天留在黔陽城,也不知道韓謙傳授杜君益什么妙法,竟然叫大半年前還是詩書門第出身的儒士杜君益竟然一副老匠工的打扮,拿著一根鐵條有如至寶般手舞足蹈。
杜君益懶得繞到東面走寨門進龍牙城,直接摸著寨墻外側崎嶇不平的凹坑,爬上有兩丈高的墻頭,將手里的那根鐵條遞給韓謙看。
韓謙稍稍用力,就將一指厚、半掌寬的鐵條拗彎,看彎曲折沒有鐵渣剝落,確是上好的一截柔鐵精鋼,也很是高興,吩咐道:“此法你我記腦子里便成,暫時不要落到紙墨上。”
大規模鑄鋼煉鐵,木炭的消耗極大,韓謙乃至郡王府的甲曹都在琢磨著用廉價得多的煤餅替代昂貴的木炭。
敘州這邊看似森林覆蓋密集,但伐薪為柴,也要比開采煤礦費力得多,更不要說三四斤柴木才能燒出一斤炭。
不過,用未經處理的煤石鑄鋼煉鐵,所鑄的鐵器以及鋼結構件,都易脆易折,相比當世用炒鋼流程所產的粗鋼,質量都要劣質一些。
倘若想進一步用來鍛打百煉鋼,一整根鐵條就有可能都變成鐵渣剝落,最后一無所得。
韓謙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在金陵里也想到關鍵點,但怕泄密,一直熬到敘州才進行試驗。
其實思路很簡單,當世富貴人家取暖用木炭而不直接用木柴,主要是木炭易燃、無煙、輕便。
而木炭燒之無煙,說明白開來,就是木柴在入窯碳化過程中,會燃燒產生濃煙的雜質,相當程度上都被去除掉了。
當世人稱煤炭為石炭或煤石,完全不知道地底這黑乎乎的可燃石頭是怎樣形成的,但放在千年之后,大多數的小學生都能很輕松的回答這個問題。
煤說白了就是植物埋入地底經過千萬年的演變而來,與木柴的主要成分沒有什么區別。
在金陵城里,韓謙就想到可以嘗試用燒制木炭的辦法去處理煤炭,但在這個過程中要處理好無色無味的劇毒炭氣,不能放在莊院內進行,便要空曠處建造燒炭窯。
而韓謙真要大規模將煤餅或煤石放入燒炭窯里悶燒,動靜也比較大,很容易引起外界的關注,也只有憋到敘州再進行試驗。
煤是龍牙山里挖出來的煤,經過初步的水洗,便放入燒炭窯中點火悶燒,扒窯里引水澆滅余火,扒出水洗悶燒過的煤塊,用以煉鐵、鍛打鋼件,相同過程與用木炭進行比較。
陳濟堂要負責協助林海崢督造五柳溪分水堰,摸索新的洗煤法、煉鐵法,韓謙便交給杜君益負責。
一年前杜君益還是一介文弱書生,因為其父在荊襄戰事期間,被脅裹降梁軍,戰后被清算,杜君益、杜君銘兄弟及老母被送到苦役營為奴,最后因為杜家年幼的姊妹被三皇子賜給韓謙而得解救。
杜君益飽讀詩書,知醫知音律,在當世是標標準準的儒士,到韓謙身邊最初是協助著抄錄縉云樓里的藏書,之后又幫韓謙編《天工匠書》,也參與雁蕩磯釀酒房及鍛造房的建設,此時陳濟堂脫不開身來,煉鐵場這邊的事務他也能應付。
畢竟當世的煉鐵流程,對知實務且能務實的儒生而言,并沒有無法跨越的障礙,杜君益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才半個月的時間,才能便驗證大人所授之法確實可行。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密县|
濮阳市|
桂林市|
渝中区|
尼木县|
广宗县|
乐清市|
绿春县|
同心县|
漠河县|
思茅市|
肇东市|
金阳县|
萝北县|
甘泉县|
阜宁县|
津市市|
靖边县|
红桥区|
长寿区|
轮台县|
江西省|
五大连池市|
万山特区|
岳西县|
莱州市|
乳山市|
即墨市|
广昌县|
休宁县|
文化|
图片|
江口县|
漯河市|
晋城|
察哈|
荥经县|
旬阳县|
来凤县|
浮梁县|
伊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