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過,這個安排似乎對個人品牌的發展沒有太大的幫助。
現如今,每個能在NBA立足的球員都渴望發展自己的品牌,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時代,這變得更加容易。
但于飛對此不感興趣。
萊特納的計劃是讓于飛關注近期發生在紐約的一起槍擊案。這種事件對美國社會來說,已經如車禍般普遍。
然而,這次的槍擊案主角是一個名叫約瑟芬·加納的年輕女性。她是于飛的球迷,但這并不是重點。加納出生于巴勒斯坦,20歲時移民至路易斯安那。在卡特里娜颶風過后,她的家園被洗劫一空,迫使她搬離。她的故事更像是“美國現實”,而非“美國夢”。
不久前,約瑟芬在戶外與友人燒烤時,遭遇槍手襲擊,不幸去世。
如果說于飛是“美國夢”的成功案例,那么加納就是“美國夢”的反面。
她的遭遇反映了美國社會中無法改變的現實:她的死亡對社會本身幾乎沒有影響。若不是于飛對用假期換取大量商業活動感到厭倦,恐怕她的逝世不會被任何人注意到。
但這一次,于飛決定做些有意義的事。
第二天,他穿著印有“加納”名字的鞋子出席活動,并主動談及此事。
媒體迅速跟進報道,令于飛在全明星周末的形象與其他人截然不同。
《紐約時報》在社論中寫道:“當今時代的真相是什么?我們如何確定自己聽到的一切是真實的?這是一個奇怪的時代。你看到總統推行著不可能的醫療改革,也看到沒有大學學歷的球員談論世界的意義。但你可以看看那些真正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的人。就在昨天,弗萊·于為一名在槍擊案中遇難的無名者祈禱。他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在紐約大力發展自己的品牌,但他選擇做了一件對社會真正有意義的事。”
諷刺的是,原本為了躲避商業活動的于飛,卻因為這種特立獨行而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他的贊助商們也迅速調整策略。
既然GOAT不喜歡高調的商業活動,還想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那就順應他的意愿。
約瑟芬·加納的槍擊案因此得到了大量關注,她的家人也登上了電視節目,獲得了社會的支持。
但其他槍擊案的受害者呢?
一切照舊,毫無改變。
事情的發展很快偏離了于飛的初衷。他發現無論自己做什么,最終總是會和商業扯上關系。
全明星周末的最后一天,于飛終于能回到球場,參加比賽。
可就在這時,他發現現場播放了佳得樂的經典廣告,伴隨著那首經典的《像邁克一樣》。
這支廣告最早于1991年在公牛隊奪冠不久后播出,畫面中是29歲的喬丹與孩子們打球的場景,背景播放著佳得樂原創的歌詞和輕快的旋律。
表面上,這只是佳得樂慶祝品牌五十周年的方式,但實際上,這也是品牌回顧鼎盛時期,而那個時期,正好是喬丹的巔峰。
誰能說這不是喬丹的粉絲在借此“召喚”上一任GOAT呢?
于飛本人并不特別在意GOAT的頭銜,但喬丹的存在總讓他有些不快。
好在喬丹本人已經很少出現在全明星周末的現場了。
此時,道格·里弗斯正在輕松地組織西部明星隊的訓練。作為主教練,他壓力很小,因為隊里的四個球員都來自他的球隊。
這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支持。
西部明星隊依然有兩個老將,一個是科比,另一個是諾維茨基,除此之外,拋開于飛和姚眀,西部明星隊已經被年輕人全面接管。
馬刺方面,鄧肯已經連續兩年無緣全明星了。
今年,保羅·喬治入選了全明星,他也是馬刺唯一入選全明星的球員。
單從全明星的分布來看,就能清楚地看到快船的優勢。
四個全明星,無論怎么看,這都是一個可怕的優勢。
訓練的時候,于飛和科比敘了敘舊,然后科比突然聊到:“你知道KD最近怎么了嗎?”
“他怎么了?”于飛并不關注杜蘭特。
科比看著現在的杜蘭特,就像看到鷹郡事件后的自己。
“他變得不友善了。”
其實,自從當年在超音速隊發生的小號事件后,耐克對杜蘭特的“鄰家男孩”形象工程就徹底崩潰了。
杜蘭特不再是“美國之子”。
因此,兩年前,耐克為杜蘭特量身拍攝了一個廣告,廣告語是:“KD不友善”。
杜蘭特一次大力扣籃?
“KD不友善。”
杜蘭特命中一記致命三分?
“KD不友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