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昆特·狄米歐抱著教育學弟,鞏固自己在k-m的傳奇性的目的回到家鄉,當他見到于飛的時候,他簡直不敢相信k-m這種爛學校能夠招到一位看起來靜態天賦極其出色的學生。 但是,籃球可不是光靠身高臂長就能打好的。 狄米歐依然相信自己的技術足以教育于飛。 于飛沒有給學長面子,這場單挑以11比0的結果落下帷幕。 狄米歐在于飛的防守下全程窒息,找不到進攻機會。 正是在與于飛單挑的過程中,狄米歐發現了于飛的一個可怕的天賦,他的橫移速度竟然可以緊跟自己。 要知道,狄米歐的身高只有一米八,雖然絕對速度算不上快,但也不是尋常大個子可以跟上的。 如果于飛跟得上他,就跟得上其他人。 狄米歐大腦空白,不敢相信k-m居然招到了一位擁有頂尖靜動態天賦的球員。 “你今年幾年級?”狄米歐以為于飛是個低年級學生。 這很正常,稚氣未脫的東亞人在白人眼里都跟孩子一樣。 “馬上十二年級了。”于飛說。 狄米歐驚愕地轉向賽爾萬,他想知道對方為什么直到現在才告訴他k-m出了這么一號人物。 沒想到賽爾萬竟然也是一副無奈的表情,因為這事說來可就長了。 狄米歐是見過世面的,他知道于飛的天賦足以敲開nba的大門。 因此,當賽爾萬請他擔任于飛的投籃教練時,他答應了。 這并不是出于好心,狄米歐和賽爾萬一樣,都不想在籃球領域的下沉平臺繼續蹉跎人生。 如果于飛未來進入了nba,那么,出任于飛投籃教練的履歷便是狄米歐履歷上不可忽視的一筆。 狄米歐的加入使于飛的投籃動作大改造計劃進入了新階段。 狄米歐提出了“投籃機制”這個詞。 所謂投籃機制,可以理解為球從胸口托到頭頂的一整套動作,而為機制提供保障的基礎,即投籃發力的基本原理,便是慣用手所對應的腳底是否在投籃時發力,進而創造投籃時機。 于飛的慣用手自然是右手,所以,是否掌握從右腳腳底發力(起跳)投籃的時機便是關鍵。 于飛開始不停地調整自己的投籃動作。 而且,他有個特殊要求。 新的投籃動作不應該只是為接球投籃服務,當他未來決定提升自己的進攻威脅時——比方說,當他想要運球急停出手投籃的時候,現有的投籃動作機制應該與運球急停投籃所需要的機制是適配的。 由于接球投和持球投的節奏完全不同,所以想要找到一個適合這兩種節奏的投籃動作并非易事。 于飛和狄米歐花了三天的時間,才調整出了一個最合適的姿勢。 自此,于飛的暑假特訓正式開始。 投籃訓練成為了頭等要務,其次是內線訓練,然后才是體能訓練。 安西教練為了讓櫻木快速掌握中投制定了個7天20000球的計劃,這么算下來平均一天要2800多球。 于飛沒那么瘋狂,但也有足夠的強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