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斗琴”到底用原劇本寫的(原劇),還是用蘇哲后來的靈感(海上鋼琴師)?
她拿不定主意,只能詢問蘇哲。
蘇哲仔細看了兩個鏡頭,《海上鋼琴師》的斗琴片段更嗨,對情緒的拉扯更厲害。
偏偏和原劇不是特別搭。
葉湘倫的性格比較溫和、慢熱,或者說蔫兒,所以他最后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去找路小雨才顯得越發動人。
前期就這么拉風地斗琴,太出風頭了,和他的人物形象不符,點煙也不適合音樂學院。
蘇哲怎么分析,都覺得不要瞎改為妙。
但這么好的鏡頭,不用又覺得難受。
孫梅看到他的表情,就知道他和自己一樣,不舍得舍棄這么好的鏡頭。
兩人唉聲嘆氣一番,蘇哲還是下定了決心:
“不能為了局部的精彩,就破壞了整體的感覺……用原版吧。”
孫梅有些可惜,又松了一口氣。
蘇哲拍板后,終剪版就算完成了,總時長110分鐘,比前世多9分鐘,畢竟不是蘇哲親手一比一復刻,肯定有不同的鏡頭。
但蘇哲看來,節奏、畫面上卻比前世的原片更好,畢竟周董只是一個新導演,技法上比較稚嫩,影片前面不急不緩,但后面揭秘卻有些倉促,導致當年的很多觀眾沒有看懂。
這導致前世《秘密》上映時,評分只有6.3,后期才慢慢漲上來,算是遲來的認可,只可惜周董的導演生涯開局即巔峰,后面就一言難盡了。
孫梅的才華自然遠遠比不過周董,但也是一名用鏡頭講話的天才,在原劇的基礎上錦上添花,肯定比原劇更好。
而蘇哲、鞏曼、陳展鴻的演技都比原劇好,尤夢黎的身材顏值更是碾壓原劇。
“這票房如果不爆炸,天理難容!”蘇哲看完后,心里頓時有底氣了。
但無論多優秀的電影,都需要與觀眾見面,才能獲得票房。
以蘇哲的名氣,根本不需要上門求發行公司,而是選擇召開一個小型看片會,各大發行公司自然會主動上門,而且都是高層主動前來,想和蘇哲這個潛力股建立長期的合作。
甚至連有些齟齬的群星兄弟都派了個中層過來,蘇哲也來者不拒,歡迎他們加入競爭,哪怕只是用來抬價呢。
看片會由徐翠負責,招呼著各大公司的代表,安排座位,有模有樣,成長得非常快。
而蘇哲的座位也在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看電影,想要欣賞他們震撼的表情。
然而這些代表們全程竊竊私語,似乎只將看片會當成了交際的場所,根本沒有靜下心來欣賞影片的耐心。
不時有人出聲夸贊著蘇哲:
“蘇老弟,你現在可火了,我看這部電影啊,光看你的名頭,也至少7、8億!”
“小瞧蘇哲了,我覺得至少十億!”
蘇哲聽著他們的話,雖然被拍馬屁了,但心里并不覺得高興。
他忍耐了整場看片會,等電影播放完成后,也沒有收獲驚嘆,只有虛假而熱烈的掌聲和夸贊聲。
這些所謂的電影公司高層們,早就失去了對待電影的熱情,以及欣賞電影的心。
甚至有可能從未有過。
但他們雖然不懂電影,但懂明星,對蘇哲非常信服,紛紛給出了最好的條件。
一般來說,發行公司分賬10%。
聽起來不多,但這是票房分賬,不是利潤分賬。
票房交稅后,要分給電影院57%,只剩43%,其中發行公司10%,制作公司33%,相當于發行公司要分走四分之一左右的利潤。
但發行公司們想要拉攏蘇哲,當然不會給出這種制式合同。
各大公司基本上都在5%-7%左右,甚至還有人大膽給出10億的保底合同——
如果超過10億票房就正常分賬,如果不到,發行公司哪怕自己賠錢,也要給龍傲天3.3億(10億的33%)。
這對于制作方來說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誘惑極大。
但蘇哲信心比他們更足,根本看不上這種反向的對賭合同。
在他思考發行公司條件的時候,群星公司的代表突然喊道:
“3%!或者20億保底!”
所有人都被他嚇了一跳,沒想到他膽子這么大。
哪怕是頂流,通過粉絲經濟,能拿到3、5億的票房就很紅了;能超過10億,還得看影片本身的質量;至于超20億?
不能光靠質量,必須引發觀影熱潮才行。
但沒有人敢保證,自己的影片一定能引發熱潮。
蘇哲都不敢這么說,他心中定的底線是15億,沒想到群星兄弟比他更有信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