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但很可惜,其他嘉賓們,包括情商極高的王耀宇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甚至王耀宇還試圖打圓場,緩和氣氛:
“每個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很正常啦!其實每個民族都是偉大的,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而沮渠和萬俟看到蘇哲的態度,反倒收斂了許多,說話也注意了,不太敢得罪蘇哲。
畢竟漢匈誰更牛另說,但圈內地位誰更高一目了然。
蘇哲也就坡下驢:
“我和王老師一個看法,尊重是相互的嘛。”
他也不想鬧得太僵,反倒顯得他咄咄逼人了。
但哪怕如此,整個午餐時間也變得尷尬起來,所以才沒有留下多少能用的鏡頭。
直到飯后,王耀宇才換了一個話題:
“講講電影拍攝期間的趣事唄!”
三人滔滔不絕地講述起來。
蘇哲在一旁安靜地聽著,慢慢搞懂了這部電影的結構——
主角存在各種缺點,經過一系列事情后,改變了自己,完成了人格升華。
非常典型的劇本結構。
比如夏洛特煩惱,就是這種結構,夏洛一開始有各種問題,經歷過重生(做夢)后,明白了馬冬梅的可貴,好好地過日子。
還有愛情呼叫轉移、情圣等電影。
但這種電影結構,一般用于批判某種現象,比如以上三部,都在批判中年男人不好好過日子,嫌棄發妻,試圖告訴他們:
重生、艷Y,都沒有好下場;校花、美人,都不是好人!只有發妻才是真心愛你的。
那《狼的信仰》用這種電影結構,試圖批判什么?
蘇哲聽來聽去,只聽到對華夏文明的批判——
姜帆飾演的主角是華夏人,存在各種毛病,而這些毛病并非他個人的問題,是民族的共性問題。
他身邊的華夏人也都存在各種問題,沒有一個人能夠拯救他。
這時,他來到了國外,中亞匈奴人的聚集地,被匈奴人救贖了,改變了本性,意識到匈奴人代表的狼信仰更加高級。
這就不是兩個匈奴人的問題了,而是電影整體立意就有問題。
這讓蘇哲放下了對沮渠和萬俟的怒氣。
因為這是一部華夏電影,投資是華夏的,公司是華夏的,原著作者是華夏人,主角也是華夏人。
匈奴人只是槍而已,本質問題是電影的“反思”屬性,從上個版本一路流傳下來,還包括夏令營、下水道等知名謠言。
蘇哲不反對反思,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國家、任何體制都不可能完美,反思有助于不斷提高。
但不能借反思之名罵人啊!更不能胡扯!
曾經這玩意兒很受追捧,但現在版本變了,再拍這玩意兒,不是找罵嗎?
小規模點映,在媒體那里,或許還能得到好評,畢竟媒體人的操守眾所周知。
反倒是普通觀眾,對于這種問題更加敏感,等到大規模上映,不引起反彈就怪了!
想到這里,蘇哲打定注意,一定不能和這部電影產生任何聯系,就干脆躲到廚房里,和蘆曉敏一起準備晚餐。
妹妹俞祥秀也像跟屁蟲一樣,跟在蘇哲身后,一起溜達進廚房。
這終于讓氣氛正常起來。
蘆曉敏看見兩人,覺得年紀輕輕的明星肯定不懂庖廚之事,就安排了最簡單的工作:
“蘇哲,你擇菜吧。妹妹去洗菜!”
蘇哲點點頭,俞祥秀就湊在他身邊,啥也不說,就挨在一起洗菜,不時露出傻笑。
這些平和的鏡頭終于保留下來了,呈現在正片里。
彈幕紛紛笑話俞祥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