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巴蜀之地-《大魏宮廷》
第(1/3)頁
『PS:今天找資料耽誤了好幾個小時,只能勉強五千字了,抱歉?!?
————以下正文————
世人通常將巴蜀兩國合稱為巴蜀,但事實上,蜀國與巴國乃是世仇。
蜀人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遙遠西方的古羌族支派,那是比隴西還要西辟的地方——古康青藏大高原,這支羌族在東遷時,與蜀山之女誕下了未來的領袖。
這位領袖在成年后被稱作「蠶叢氏」,顧名思義,即懂得懂得養蠶織絲之人。
至此,這支羌族與蜀人融合,姑且稱作蠶叢氏部落。
蠶叢氏部落的族人,繼承了西羌與蜀山兩族的文化,既懂得放牧、狩獵,又懂得耕種、養蠶,不過在部落發展的同時,他們也遇到了他們的敵人,即是西邊古康青藏大高原的西羌。
在漫長的戰爭中,蠶叢氏部落戰敗,首領被殺害,遂被迫從蜀山東遷遷入平地(實是四川盆地),這里有著豐富的銅礦、玉石、陶土,可供生活所需。
而在此期間,該部落出現了新的領袖「柏灌氏」,他領導人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存下來。
至此,蜀人從「天蠶氏部落」階段進入「柏灌氏部落」階段。
柏灌氏部落的族人,在繼承了天蠶氏時代文化的基礎上,又學會了鍛造銅器與陶器。
只可惜,這個部落后來慢慢衰敗下來。
而當時與柏灌氏部落隔著一條大河相對的,還有一個土著部落,其首領為「魚鳧氏」,當柏灌氏衰敗后,魚鳧氏兼并了前者,至此,強大的蜀部落初具雛形。
在魚鳧氏時代的蜀人,在掌握放牧、狩獵、耕種,紡絲、制陶、冶銅的基礎上,又懂得利用魚鳧捕魚,簡直就是融合了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兩者的優點,非常強大。
后來,魚鳧氏的首領便在這片日后被稱之為天府之國的肥沃土地上,建立了蜀國。
然而遺憾的是,由于地形的關系(盆地),蜀國時常爆發洪災。
在最嚴重的一場洪災,無情的洪水摧毀了蜀國曾經的富饒。
魚鳧氏時代的蜀國因此一蹶不振。
若干年后,與魚鳧氏同為「杜姓」的開明氏,取代前者蜀國鑿穿巫山,引導水流流入境外。『PS:找資料時才發現,長江竟然就是因古蜀國開挖巫山導出洪水而形成,厲害?!?
此后,蜀國便進入了開明氏部落階段,從此走向強盛。
當時的蜀國非常強大,在中原仍然處于數十國林立的時候,蜀國就將疆土擴張到了北至「漢中」、西至蜀山、南至南中(云南),東至巴黔的地步。
直到,蜀人碰到了巴人。
巴國,或者說巴人,他們最高生活在巫山,與楚國比鄰——當時的楚國,領土只有楚西這塊,尚未得到楚東。
在與楚人的戰爭中,巴人被迫向西遷移,在蜀國與楚國的夾縫中,艱難地在后來稱作「巴地」的地方生存下來(即四川盆地東部),以巫山作為屏障,抗拒楚國。
若干年后,楚國向東擴張,巴楚關系不再緊張,蜀人就成為了巴人的新敵人。
對于蜀人來說,巴人是侵占了他們家園的侵略方,而對于巴人來說,他們渴望得到(四川盆地)這塊肥沃的土地。
于是乎,巴蜀兩族展開了漫長的對峙與僵持。
此時的巴國,也已建立了國家,并且陸續在巴郡境內建造了五座都城,即「江州」、「平都」、「閬中」等五座,也正因為此舉,導致蜀國對巴國開戰。『注:抱歉,作者翻了半天資料,實在是找不到巴國剩下兩座都城了?!?
不過話說回來,與其說巴國是一個國家,倒不如更像是后來「羯角聯盟」、「川雒聯盟」、「川北聯盟」這種諸部落的集合體。
這個類似聯盟的諸部落結合體,最早由「巴氏」、「樊氏」、「瞫(shen)氏」、「相氏」、「鄭氏」五個大部落組成。
不難猜測,這五個大部落之所以聯合,恐怕多半是因為彼此誰也無法一口氣吞并其余四方,且外部又有外敵——楚國、蜀國——的威脅,是故為了生存而聯合起來。
后來,又陸陸續續地吸收了一些投奔巴人的小部落,以及一些拆分的附屬部落。
因為缺少一個類似君主的角色,巴國的政權非?;靵y,在并非生死存亡時期,五個部落往往各自為戰,甚至于,不乏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舉。
為了使諸部落能真正團結起來,「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個大部落決定推舉一名大族長。
至于推薦的方式,自然就是通過武力。
最終,巴氏一族取得了勝利,因此,這些包括「樊氏」、「瞫氏」、「相氏」、「鄭氏」在內的部落,后來被中原統稱為「巴人」,而諸部落聯合建立的國家,亦統稱為巴國。
在漫長的歲月中,巴蜀兩國時常和睦、時常爆發戰爭,但最終,終歸是誰也無法奈何對方,于是乎,蜀國的杜姓王,與巴國的大首領巴氏取得了默契,雙方盡可能地避免發生沖突。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龙县|
桑日县|
山西省|
张掖市|
高雄市|
南充市|
铁力市|
太白县|
溧水县|
临沧市|
呼伦贝尔市|
迁安市|
兴宁市|
博爱县|
靖远县|
锦州市|
通城县|
廉江市|
兴山县|
井陉县|
卢湾区|
新宁县|
贵阳市|
平武县|
江安县|
绥阳县|
庆云县|
海阳市|
城市|
锡林浩特市|
南郑县|
江安县|
郯城县|
镶黄旗|
阿克陶县|
体育|
二手房|
余庆县|
福建省|
若羌县|
墨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