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9章上馬蕩寇,下馬治民-《詭三國》
第(2/3)頁
『初,孝武之馬,類匈奴也,以民養之,擇其優而采買之……』斐潛看著那些馬匹,然后露出了一些意味深長的笑容,『后豪強見其利,便揚民養之所害,使孝武改民養為豪強所養……』
張遼有些恍然,又有些疑惑。
民間散養的馬匹是不是有問題?
肯定是有問題的。
參差不齊。
在后世倭子國內,最初的時候是強調每天一杯奶,強壯長高個,但是有豪強盯上了這個生意,便是宣稱民間散養的牛奶不合標準,不衛生,不能強壯長高個,并且真的還抓了不少不合格的樣品遞送上去,旋即就開始禁止散養,改為大戶養牛。
民間散養的奶牛是不是有問題。
有。
大戶養牛就沒有問題了?
還『真』沒有!
原本散戶飼養的問題,在豪強大戶接手之后,不僅是可以有科學有依據的添加各種『有益』飼料補充成分,并且還可以在成品奶里面添加各種『合格』的食品添加劑,順帶還能修改原本牛奶命名規則,混淆原本鮮牛奶定義,使得蛋白質不足的牛奶也能夠順利上市銷售。
這就和漢代養馬的馬政實際上是一樣的過程。
因為民間散養的馬匹有一些問題,豪強舉報且擴大了這些問題,但是豪強搞出這個問題的本身,并不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是為了從百姓手中攝取這一部分的利益。地方豪強不是傻子,馬匹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他們知道國家需要,又怎么可能愿意低價銷售?
馬匹的價格越來越高,而馬匹的質量卻可以通過各種手段,越來越差……
那么將戰馬的飼養全數都收歸國有,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豪強的弊病呢?
李世民就是這么想的,他也就是這么做了。
唐代馬政汲取了漢馬政的經驗教訓,就改豪強養馬變成了國有馬場。
不僅是李世民,隨后幾個朝代的帝王都意識到了戰馬的重要性,于是乎都基本上是以國有養馬為主了……
唐代李氏在河隴地區,大規模的飼養戰馬,數量最高的時候達到了七十萬匹。但就是因為唐代太看重戰馬了,以至于唐代對民間養馬采取打壓和抑制政策,社會的養馬之風不復漢代舊觀,而全國營的企業么,其弊端也自然很明顯,沒有任何想要進化的欲望,也更談不上馬種的培育改良。
每一次唐朝對外大戰,在勝利的同時,也意味著原馬場之內最優秀的那一批戰馬死去了,而下一次就次優,在下一批就是次次優的,最后便是退化到了矮腳馬……
因為矮腳馬每次都沒被選上,也就自然保存了最多的基因。
所以養馬這件事情,光有民間,顯然不成。民間養馬,高高低低,應急沒問題,但是想要成編制,成規模,就不可能。
讓豪強來養,可以成編制成規模,但是豪強會借機會卡國家脖子,甚至要求國家一而再的降低選馬標準,因為養馬難啊,收入低啊!
讓官方國營機構養馬,確實能保證一定時期的戰馬供給,但是國營企業的腐化程度是非常驚人的,同時國營之后,政策就成為了最大的影響因素。
就像是宋代養馬,也是國家傾全力去搞,制定了許許多多的政策,甚至有各種各樣的福利,企圖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因為宋代馬政的政策變換太快,宋在真宗時期國有馬的數量達到20萬匹的頂峰,但其后改革派失勢,馬匹存欄數直線下降,接下來的『馬政』就無非是做作樣子而已。導致宋朝當時一匹國有馬的成本高達500貫,而西北邊貿中一匹馬的價錢才25貫,國有的馬資產越多,財政壓力就越大,小老百姓的日子就越難過。
『取民馬之所廣,取莊馬之所優,取苑馬之所量!』斐潛笑著說道,『若可如此,便是華夏之馬雄于天下也!』
張遼點頭,然后眼珠轉動了幾下,似乎欲言又止。
斐潛哈哈笑著,『哈哈,文遠可是覺得到時多半會變得剩下民馬之所散,莊馬之所陋,苑馬之所劣?』
張遼也是笑,『主公既有思之,當有策之。』
斐潛緩緩的點了點頭。他考慮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有很長時間了。
對于漢代的大部分人來說,都沒有辦法像是斐潛一樣立足于整個歷史,縱向的來看待問題,對于大漢當中的大部分人來說,能夠橫向的對比已經算是很了不起了,極少數的一流智慧的人物才能夠結合春秋戰國的一些事例經驗,來尋求當下的一些問題的解決辦法。
這也是為什么李儒當時對于左傳評價那么高的原因……
斐潛初期也不能理解,但是后來他想明白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馆陶县|
临猗县|
大邑县|
东港市|
富裕县|
石狮市|
池州市|
历史|
剑河县|
无为县|
页游|
始兴县|
新建县|
柞水县|
莲花县|
白朗县|
淮北市|
怀化市|
凤庆县|
杭州市|
济宁市|
河东区|
德州市|
马龙县|
庆阳市|
荃湾区|
南汇区|
平原县|
湖口县|
辽中县|
哈尔滨市|
修武县|
靖安县|
霍林郭勒市|
咸宁市|
宜黄县|
长汀县|
全南县|
汪清县|
沁水县|
马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