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雖然說是諸葛亮提出可以借著五溪蠻投靠的機會搞一把江東,但是真正引起波動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五溪蠻起了什么二心,而是因為江東對于蠻越一帶的加稅。 而且這加稅的原因么…… 其實多多少少也和斐潛相關。 刨韭菜根殺雞取卵么,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吃的時候就忘了。 對于武陵蠻進行稅收這個事情,江東一直都在搞。 加稅好不好呢? 其實大家都清楚隨意加稅這個事情不好,但問題是花錢很爽啊,一直花錢一直爽,若是可以花無數的錢,那就是無窮無盡的爽。 可惜,賺錢很難,很辛苦。 所以當一群腦袋里面只有如何爽,如何花錢,不懂得節儉,又是回避辛苦,不想面對困難的士族子弟爬到了高位的時候,剩下的便是最直接的一條路…… 江東政權為了穩定社會治安、獲取兵源,強迫大量山越從山區遷往平地,將其男子充軍打仗,使得越人他們的生活習慣、語言服飾等等,也在這個過程當中被強制改變。這個過程,江東也賦予了一個特別的名稱,來表示和驃騎那邊的教化完全不同,其被稱為『從化』。 看到沒,關中那邊是『教』,江東這里就是更上一層,直接『從』了,多好?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是全新的發展,這絕對不是抄襲思密達。 說到了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關于三個地區,或是歷史上三國不同對待周邊少數民族部落的不同態度了。整體上來說,三國之中,各個政權,對于周邊的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一定的壓制力的,而到了天下歸晉之后,司馬家一頓亂搞…… 歷史上的曹魏政權,接觸的是漢朝一直以來的邊境大患,比如匈奴、烏桓、鮮卑,還有氏、羌、揭、丁零等等,基本上來說都是具備一定實力的游牧民族,對于這些民族,曹魏采取的政策是抑強扶弱、分化瓦解,拉打并舉、靈活應對。 有大棒子,也有胡蘿卜,攻伐和政治手段雙管齊下。比如在對于南匈奴的安置為題上,曹魏并沒有一味地攻伐,而是利用政治手段,將其劃分為五部,然后再分別控制。在具體管理時,一方面選擇各部貴族作為統帥,另一方面又派人擔任各部司馬,名義上統帥為最高指揮官,實際上由司馬控制大權,即避免了激化矛盾,又實現了對匈奴的控制。 而對于更為強大的鮮卑,曹魏則是避免正面沖突,專門設鮮卑校尉管理鮮卑事務。當鮮卑一分為三時,曹魏又利用手段挑起其內部矛盾,致使鮮卑內部自為仇敵,互相攻伐。 曹操大棒子揮舞得最狠的,當然就是對烏桓、棒子前身高句麗等民族,尤其是對于附蜀反魏的氏、羌、胡等少數民族,曹魏的打擊力度非常大,經常動用屠滅遷徙等手段。 西南方向的蜀國民族策略,則是得益于羅老先生的發揚光大,能為后世更多的人知曉。不過按照歷史上的情況來看,蜀國面對的問題相比于曹魏和東吳,其少數民族形勢更加復雜。針對這一復雜的情況,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主張,并成為蜀漢建國后對付少數民族基本方略。 除了演義之中的孟獲之外,歷史上的馬超就是在這個政策之下,成為五虎上將的,甚至還有姜維在其中表現出來的效用…… 這些效果也確實對于蜀國有了一定的促進,至少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西北地區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作出積極響應,這其中氐、羌等少數民族對于蜀漢的偏向態度,也是在這個過程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東吳么,相比較曹魏和蜀漢來說,在處理這些民族問題上,就比較奇葩一些了。 或者最不可思議。 若是和曹魏相比較,東吳的這些邊境民族無疑都比較弱小一些,和蜀漢相比,東吳又會顯得種類有些比較單一,因為東吳境內的少數民族主要是蠻夷和百越后裔,并不像是蜀漢周邊那么復雜的環境,北有胡,南有蠻。所以東吳整體上來說應該是相對比較安逸的,但是東吳卻幾乎從未消停過。 當然,如果硬說百越就是一百個『越』,那么也可以…… 東吳的名將,幾乎都參與過征討百越的戰爭。 然后越打,問題越多。 反叛年年有,大小三六九。 東吳也不是沒有招撫,但是招撫的對象往往是更加偏遠一些的交趾地區,對于比較靠近揚州的這些百越來說,東吳的態度一項是不怎么友好。 這就導致整個江東陷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江東需要越人來補充兵源,另外一方面整個策略有對于這些越人極不友好。想想看,東吳大將燒了越人的寨子,殺了越人的親朋,然后搶了越人的妻女,現在還要越人去替東吳打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