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海礁便解釋道:“常貴妃是先帝的貴妃,她生的兒子封了紀王。孝明太子則是周太后的親生兒子,很早就死了。” 先帝末年諸皇子奪嫡,爭斗得十分激烈。最早死的就是正宮周皇后嫡出的孝明太子。他死之后,呼聲最高的是寵妃常貴妃所生的紀王,但同時還有另一位張德妃所生的安王圣眷在身,其他皇子也時不時有個出彩表現,搏得先帝歡心,很難說哪位皇子更占上風。 德光皇帝那時候只是個不起眼的皇子,根本就不被有心爭儲的兄弟們放在眼里。他能勝出,是因為認了嫡母周皇后為母,并在對方支持下立了功勞,才會搶在兄弟們前面入主東宮。 不久之后先帝就駕崩了,新太子在周太后與周家支持下繼位登基。諸皇子就算原本打算將新太子拉下馬來,也來不及操作,只能認命。 周太后與常貴妃一向不和,還懷疑她與自己兒子的死有關,堅決反對紀王立儲。可她剛執掌大權,沒來得及抓人審問,常貴妃就干脆利落地殉了先帝,而且還是當著宗親、百官與誥命們的面,哭著述說了自己的深情與不舍后,服毒自盡的。周太后不但沒辦法問罪于她,還要為她風光大葬。紀王也因為哭靈時太過悲傷當眾暈了過去,事后大病一場,在公眾面前贏得了孝順的美名。周太后與新繼位的德光皇帝礙于物議,根本沒辦法對他做什么。 紀王養病期間很利索地解散了自己的班底,連紀王妃的祖父被新君清洗出朝堂也坐視不理。他不插手朝政,拿著先帝賞賜與常貴妃留下來的大筆財富,安心在王府里關起門來過小日子,養了一幫清客,每天討論些詩詞歌賦、風花雪月。他如此老實,堪稱宗室典范。皇帝不但不能報復他,逢年過節還要加恩封賞,以示自己的仁愛友悌。 海礁道:“紀王風風光光幾十年,比皇帝老兒還命長呢!常家雖然不得志,但除了一個能干的子侄被貶官以外,也沒受什么大罪,在京中名聲還可以,家底也厚。若不是辛爺爺提起,我還真不知道他家底子不干凈。也不知他們到底干了什么壞事,常貴妃若是真與孝明太子之死有關,就怪不得太后一直怨恨她了。” 海棠問:“可這事兒跟陶慧太嬪有什么關系?” 海礁回答:“說不上有多深的關系。據說陶慧太嬪死得早,死前不放心身邊的宮人,就把人薦給了常貴妃。這當中有個宮人后來成了常貴妃的心腹,常給她出謀劃策。若說常貴妃害過孝明太子,這宮人有可能就是幫兇。正巧孝明太子前腳死了,后腳這宮人就暴斃,太后疑心她是被滅了口,便遷怒到薦人的陶慧太嬪身上。”這是辛爺爺親口說的話。 但周太后能接受陶慧太嬪的兒子為養子,還把人送上了皇位,估計這遷怒也是有限的。她不能接受皇帝追封生母,恐怕更多的是為太后之位的尊榮考慮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