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幾聲呼喝。 隨著西苑里再次響起了轟隆隆的馬蹄聲,立志做馬上天子的大明年輕天子,在烈日下縱馬疾馳,揮灑著汗水。 一墻之隔。 午門內一側的文華殿。 靜謐中。 一個個或年長,或年輕的翰林學士懷中抱著大堆公文,不停的在大殿中進進出出。 翰林是什么官? 清流顯貴。 翰林院這個機構早在大唐初年,由唐玄宗李世民設立,原本是為了輔佐宰相而成立的秘書機構。 可是翰林院的功能,卻在大明這一朝強化到了極致,讀書人只要能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那便相當于鯉魚躍龍門。 接下來將會擁有無比絢爛而又顯赫的一生。 在大明朝,翰林院便是皇帝,內閣決策的最重要機構,相當于后世的智庫,智囊團。 正所謂“翰林之勝,前代絕無也”。 大明的翰林為何如此顯貴? 這就要從太祖朱元璋說起了,在大明開國之初,如歷朝歷代一般,是有宰相這個職位的。 臭名昭著的胡惟庸就是大明宰相。 宰相就相當于副皇帝,在朝堂之上大權獨攬,幫助皇帝管理著整個國家,可是問題來了。 朱元璋是什么人吶,性格無比強勢,一言九鼎的人,他試驗過宰相制度之后,便覺得這個制度不好,又親手將宰相這個職務廢除了。 為何? 這天下間任何一個能做宰相的人,自然不會是個笨蛋,也不會是個甘愿屈居人下的窩囊廢。 歷史上最著名的宰相,自然便是大名鼎鼎的曹操曹丞相…… 朱元璋覺得朝廷里設個宰相,礙手礙腳的不方便,一言不合便將當時的宰相胡惟庸弄死了。 然后這位太祖皇帝便開始大權獨攬,仗著自己身體好,精力旺盛,大小事情一把抓。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僅在洪武十七年的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這八天里面,就收到了一千六百多份公文,總計三千三百多件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