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元璋微微一笑,問道:“什么事呢?” “皇爺爺一介布衣起家,在群雄并起之時,逐鹿中原,驅逐韃虜,定鼎天下,再造華夏。” “此誠千古未有之大功。” “自古得國之正,惟漢與明。” “蓋因匹夫起事,無憑借威炳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 “如今皇爺爺既為既為天下主,華夷無間,姓氏雖異,撫字如一。” “鼎革創新,為黎民開萬世太平。” “但我大明自馬上得天下,文治卻要稍弱一籌。” “皇爺爺那日和我說,用讀書人,殺讀書人,孫兒誠以為然。” “但要用他們,就要先收天下讀書人之心。” “孫兒建議,修一部古今未有之巨著,收天下讀書人之心,將被胡虜入侵而丟失的文化傳承,重新續補,彰顯國威,造福萬代。” “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包括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等天下所有的人書,皆收集起來,編為一本巨著,皇爺爺以為如何?” 朱元璋素來對被別人視為泥腿子而耿耿于懷,朱棣同樣也因為被儒生說其粗野不通文,一直心中不平。 所以,老朱才對他的文才這般看重。 朱棣才下了大力氣,修永樂大典。 就是為了體現,咱家也是懂文化,有文化的人。 故而修天下第一的大典。 這個時代,誰家有一座藏書樓,藏了幾百上千本書,那是被無數文人羨慕無比的事情。 有藏書的家庭,都會文人學子追捧。 歷史上,朱棣編的《永樂大典》,包括經、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華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但后來,相傳正本消失不見,有傳言稱被嘉靖皇帝帶到帝陵中,是否屬實,尚不可知。 而副本慘遭浩劫,大多毀于火災和戰亂,留存于世的只有幾百卷。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了。 不過,朱允熞提出編書,除了傳承古代的文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他想在編書的時候,將自己寫的教材,也編進去。 比如說微積分,比如說萬有引力,再比如說三大運動定律,再或者是元素周期表,甚至還可以有電的三大定律…… 雖然朱允熞對這些知識,掌握都不深,只知道一些皮毛。 按后世的標準來說,編教材是肯定不夠資格的。 但在這個時代,只要他將這些想法寫出來,都不用寫很詳細,就是驚天動地之舉。 至于后面怎么開發運用,深挖這些定律。 世上聰明人何其之多? 只要給他們一些啟發,有一束光,他們就能完善發展。 華夏文明,將走在世界的最前沿。 將所有的國家,都遠遠甩在身后。 但編書不是小事,他也沒有把握,老朱會不會同意呢? 相傳,在此之前,解縉曾經提出編篡一部大型類書的建議,但老朱卻沒有同意。 不過,朱允熞覺得,老朱拒絕解縉,應該另有原因。 他不太清楚具體的情況,只是隱隱這么覺得。 “好啊!這個主意好!” 老朱猛的一拍桌案,激動的站了起來。 “收天下之書,匯著編成一本大典,好主意!”老朱哈哈大笑,來回踱步,興奮萬分。 朱允熞目瞪口呆。 沒想到,老朱對于編書的興趣,竟然這么大。 不過,想想也正常。 老朱小時候識字不多,只能算是堪堪入門。 但后來哪怕四處征戰,卻始終不忘學習讀書識字。 足見他對于知識的渴望和重視。 要不然,當皇帝之后,也無法處理那么多奏章。 要知道,讀這個時代的人寫的文章,可是需要相當高的文化素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