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回到書房,朱允熞拿了一份邸報,看了起來。 邸報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也有觀點認為是漢朝。 邸報亦稱邸抄,又稱朝報。 與后世的新聞報紙不一樣,邸報主要登載公告性的新聞。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十分注重輿論管理,邸報也越發(fā)繁榮起來。 邸報的傳遞發(fā)行機構(gòu)主要有三個,即六科、通政司和提塘。 邸報的內(nèi)容,就是由六科官員根據(jù)章奏編輯而來的。 地方官只能由提塘傳遞與本省相關的文書和邸報。 只有在京城的官員,才能從坻報上看到全國所有的信息。 不過,這一條實際上執(zhí)行得并不嚴。 地方官員往往都派人在京城抄錄,將邸報的全部內(nèi)容傳回地方,而不是只看本省相關的。 畢竟,朝廷相關的動態(tài),地方官都想知道,而不是只見一斑。 作為一份只供官員觀看的官方朝報,坻報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基本上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和社會等各方面的信息。 有皇帝的詔諭,各種重要活動,廷對,還有官員的升遷任免,以及他們的奏章乃至皇帝的朱批。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官員相互彈劾的消息,也會登在邸報上。 對于官員來說,這是了解朝廷動態(tài),帝王心思最重要的途徑。 對社會輿論也有著極大的影響。 朱允熞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上面登著自己寫的詩,還有一些文人大臣的夸贊評論。 看得他微微有些臉紅。 當然,更多的,還有關于提高商稅的爭論。 他寫提高商稅,復式記賬法,發(fā)票,稅證等內(nèi)容的奏章,被刊登在邸報上。 上面還有戶部和刑部尚書贊成此議的奏章,以及不少的反對提高商稅的奏章。 洋洋灑灑,針鋒相對。 不過,并沒有老朱的批語。 當然,若真有了,大臣也就不用爭論了。 老朱沒有急著表態(tài),應該是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支持,多少人反對。 這是很常見的政治手腕。 與后世電視劇和網(wǎng)絡小說中描寫的不一樣。 最高統(tǒng)治者對于這種事情,哪怕心里早有了主意,也是不會輕易表態(tài)的。 先推動輿論造勢,等待時機成熟,再發(fā)布圣諭。 故而,但凡皇帝想做什么事,通常都會讓某個臣子上奏章,做“嘴替”發(fā)言,而不是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是政治的藝術(shù)。 老朱不僅殺伐果斷,也同樣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 讓大臣們爭論,皇帝高坐釣魚臺,引導事情的發(fā)展,最后出來一錘定音。 看著那些反對意見,朱允熞揉了揉眉頭。 “風口浪尖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