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正文卷第二百七十一章將他們碾進歷史車輪里“砰砰砰砰砰砰砰!” 汴梁京城外,火器司,曾公亮看著五十步外被擊穿的上百個槍靶,目光充滿了平靜。 這已經是第不知道多少次試驗了。 火器的原理其實不用說趙駿,宋人就知道,《武經總要》有記載。 南宋發明的突火槍是槍械鼻祖不談,北宋的震天雷,其實就是底部火藥,一旦觸發,通過爆炸將陶瓷碎片濺射出去。 所以宋人很早就明白,可以利用火藥爆炸產生的力量,推進一些東西,然后利用推進出去的破片傷人。 但直到南宋才發明突火槍,而且槍管還是竹子,并不是后來明朝時期的鐵器槍械。 不是因為宋人不夠聰明,而是材料不過關。 北宋的鐵器粗制濫造,即便精心打造的刀劍,在與敵人戰斗的時候,也是脆得更紙一樣,一個碰撞,很容易就被西夏和遼人的武器給打斷。 因此別說制造槍炮,就算是制造刀槍都比較勉強,自然也就不可能把槍炮發明出來。 不過趙駿上臺之后,狠抓鐵器質量,雖然沒有用焦炭煉鐵,可直接彎道超車,在汴梁建設小型鋼鐵廠,制造質量更好的鋼材出來。 而這些鋼材,首要供應的就是火器司。 如此一來,火器司終于摒棄了造價昂貴的銅器,開始使用鋼材制造大炮和槍械。 在曾公亮的主持下,他發明了線膛槍,并且還是直接跳過火繩槍,用的是燧石,最遠有效射出大概是400米,不過最佳射程是180米。 槍膛用的模具,工匠先用鋼鐵打磨出一根約1.2厘米厚的鋼柱,在鋼柱上磨出凸出的波紋線,再在上面貼上隔熱黏土,把鋼柱放進套筒當中,最后將鋼水灌入。 如此就能得到一根口徑大概在16毫米,內部有螺旋膛線的槍膛。內部構造也由燧石夾、燧石、火鐮、藥池、火鐮簧、彈簧、槍管、槍托組成。 整體槍械設計與明朝燧發槍以及明清同時代的西方燧發槍沒太大區別,技術含量并不是很高,并且子彈還是專門設計的米尼彈。 根據多次試驗。 燧發槍的威力喜人,搞定冷兵器沒什么問題,而且由于有火鐮蓋,即便刮風和下雨也能使用,比火繩槍強太多。 但缺陷也很明顯,燧石觸發點火的幾率不是很高,只有60%到70%左右,一千人一次射擊,運氣不好的時候,有大半可能發射不出去,要重新扣回燧石夾再次擊發。 并且上彈速度較慢,一名經驗豐富的槍手在每次燧石都成功地情況下,一分鐘最多也就射擊5到6次。正常情況下,出現燧石點火失敗,就只能射3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