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趙駿看向站在蘇渙旁邊不敢坐的男子。 蘇渙介紹道:“這是下官親弟,名叫蘇洵,字明允。今年大考,他進京考試。” “洵見過知院。” 蘇洵連忙向趙駿拱手行禮。 “哦?” 趙駿上下打量了一下他道:“你就是蘇洵?” 蘇渙之前來匯報公務的時候,還把蘇洵的文章拿過來給他看過,到時候趙駿夸贊了一句,沒想到這么快見到本人了。 “正是草民。” 蘇洵又見一禮。 趙駿笑道:“坐下吧,你兄長把伱的文章給我看過,寫得很好,聽說你還洞悉到了我的策略?” 蘇洵坐到了蘇渙旁邊,聽到趙駿說起這個,紅光滿面道:“知院那一手妙計,可謂是神來之筆也,令遼國都不敢輕舉妄動,只能乖乖與我們和談。” “哈哈哈哈哈哈。” 聽到蘇洵的吹噓,趙駿樂得合不攏嘴道:“微末之伎,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 “非也。” 蘇洵連忙說道:“此乃堂皇大計,千古奇策,令人不可違背的陽謀,絕非什么微末之伎。” 說著他又道:“我曾寫過文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這遼人如秦,大宋再添歲幣,正如六國賂秦,賂秦而力虧,屆時無非就是讓遼人繼續強大,再來攻打大宋!” “知院自然洞悉了遼人之陰狠,若是如滿朝文武這般,繼續向遼事以歲幣,遼國很快就能從戰敗中恢復過來。到時候他們就一定會再來侵略我大宋,試圖挽回保州之敗威嚴盡失之過。” “滿朝當中,唯有知院看透了這一切,且怒斥諸公,又設下此等千古奇策,令遼國知難而退,這不僅挽回了可能讓遼國威懾而喪失保州之戰大勝的局勢,也同樣讓大宋不再賄遼以令遼強宋弱,此乃利國利民之計也!” 蘇洵一番吹捧,都快把趙駿吹到天上去。 反觀趙駿心里一邊在想我真的這么厲害嗎?一邊又略微有些尷尬。 因為他發現一件很丑的事情。 那就是他沒有想到蘇洵這么早就把《六國論》給寫出來了。 《六國論》是蘇洵撰寫的《權書》當中一篇。 于公元1056,48歲的蘇洵帶領兩子來到汴梁,以《權書》拜謁歐陽修,甚得贊賞。 汴梁一時紙貴,京城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文名因而大盛。 這意味著《權書》于公元1056年之前就已經寫成。 里面包含了治道、兵法、史論、謀略等多種治國、治兵的辦法,還是相當有見底。 但如今有一個尷尬的情況就是,趙駿參加過科舉,寫的文章還是《六國論》。 現在《六國論》原作者來了,而且當他面說了出來。 李鬼遇上了李逵了屬于是。 還好當時鄉試文章是不對外公布的,畢竟全國幾十萬人考,即便考上了每年幾千個舉人,怎么可能都對外公布。 所以現在還有機會化解這段尷尬。 趙駿面色不改,沉吟著說道:“善,滿朝諸公當中全都反對,唯有你一個民間士人卻如此洞悉,這說明了你的才能啊。” “知院謬贊。” 蘇洵拱手說道:“草民也只是事后分析,遠不如知院這般察覺。” “嗯,頗為謙遜,這是一個好官的品質啊。” 趙駿笑著扭過頭看向蘇渙道:“公群,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你弟弟既然是此等良才,當初我在閬州的時候,怎么不早些引薦呢?” 蘇渙苦笑道:“當時明允在眉州老家苦讀,離閬州太遠,卻是不能立即喚他過來。” “無妨。” 趙駿點點頭,然后對蘇渙說道:“此次會試好好考,以你的才能,考上進士輕而易舉,大膽策論,不要有所顧慮。” “是。” 蘇洵激動不已。 趙駿沒有給蘇洵開后門的意思。 歷史上他考不中,那是他的策論太激進了。 滿朝都是對遼國和西夏的妥協派,他一個寫《六國論》,隱射朝廷給歲幣會亡國,揚言要取消歲幣的激進份子,怎么可能允許他考上? 但現在不同。 國內的妥協派雖然還是很多,但畢竟打了勝仗,底氣也足了起來。 再加上趙駿又是激進派,即便是迎合上意,禮部那幫人應該也明白朝廷現在對待外敵是個什么態度。 簡單來說,就是風向變了。 以前保守又妥協,現在銳意又激進,要是禮部那幫人再卡激進派士子入朝,就看趙駿敢不敢把這幫人全給發配瓊州去。 接著趙駿又對蘇渙說道:“公群,你知道我這次為什么來找你嗎?” “請知院明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