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再加上它對外擴張**不強,主要軍事力量也要放在對抗遼國和西夏上,造成對周邊國家很難形成像漢唐那樣的軍事威懾,自然也就不存在高麗和日本官方懼怕宋國。 沒辦法。 拳頭大是硬道理,不管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是不可辯駁的真理! 而就在趙駿已經開始為外貿布局,南在廣州推動與中亞貿易,東在江浙推動日本高麗貿易,西在陜西推動河湟走廊絲綢之路貿易,西南在四川推動茶馬古道貿易的時候。 北面的遼國戰事,也漸漸開始進入白熱化。 從今年**月份開始,遼興宗耶律宗真就開始調集人馬,聚集于遼國南京析津府,展開對宋國的武力威懾。 大宋也不甘示弱,以范仲淹為河北路經略使兼政制院候補同知,以位比副相之職,前往河北路調兵遣將,同時抽調西北軍精銳,趕往邊關,抵御遼國可能會到來的南下入侵。 雙方對峙到年底,耗了三四個月,遼國這邊就有點頂不住了。 歸根到底,遼國的強盛是建立在武力之上,能維持住國家的秩序,其實主要是通過多次對外戰爭掠奪得大量的歲幣銀和絹帛,再加上屬國、屬部隨部所出,繳納貢賦。 他們每年的實際賦稅其實很少,一年財政收入可能也就一百來萬貫。以至于宋國每年幾十萬貫的歲貢,成為了遼國主要經濟來源。 花敵人的錢,武裝自己,然后威脅敵人,逼著敵人再給遼國上繳保護費,就是遼國干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遼國治下的漢人賦稅反倒不那么重要,導致遼國境內的漢人賦稅還挺低。使得后來宋徽宗時期,收復燕云十六州,當地漢人害怕宋朝刮地三尺的賦稅,硬是拼死抵抗,造反起義層出不窮。 但同樣的,遼國由于經濟全靠宋國、屬國、屬部歲貢,一旦發生戰事,就逼著那些屬國、屬部多繳納貢賦,讓在遼國治下的女真部落苦不堪言,最終完顏阿骨打發動起義,滅了遼國。 因此從這些事情就能看出來,遼國的經濟其實非常脆弱,沒有戰事的時候還好,完全可以依靠歲貢和較低的賦稅維持。只要戰事打響,勢必造成內部存儲消耗加劇。 這種情況下,遼國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盡快與宋軍展開決戰。 二是增加國內賦稅,向屬地的漢人、女真部落、蒙兀部落索要糧草、賦稅以抵消軍用開支。 可跟宋朝打消耗戰,遼國有那個實力嗎? 他們可不像宋國那么有錢。 所以遼興宗耶律宗真現在確實有點騎虎難下,不知道是打還是退兵。 打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