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正文卷第一百二十一章我趙某是讀春秋的!舊封丘門外,陳州橋大街與廣備橋相間的書香坊外斜街內(nèi),趙駿聽著坊間傳的消息,只能直呼離譜。 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中午十二點多鐘,昨日垂拱殿的議會傳遍了整個汴梁。 官家新設立政制院,凌駕于二府三司之上,總攬全國政務。并且除軍權外,擁有一切權力,包括任免官員。 這樣大的權力,是唐宋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 更讓汴梁百姓震驚的是,原皇城司知司趙駿,被封為宋國公,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并且執(zhí)掌政制院,權力堪比古之丞相。 這種情況下,由不得汴梁百姓多想。 甚至西夏、遼國在汴梁的使館探子都知道了這個消息,迅速把這個重要信息傳遞回國。 很多人都猜測趙駿的真實身份恐怕真有可能是先帝私生子。 唯有趙允讓還算鎮(zhèn)定,從容行事。 畢竟只要他的兒子老十三還沒有被趕出宮,就說明趙駿的身份不實,那他也沒什么好擔心的。 而趙駿今天上午去了一趟政制院,又吩咐了一些事情,下午就來了書香坊。 最近這段時間他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組織籌備新部門建立,抓緊開始處理地下黑惡勢力的事情,然后還有新式武器的研發(fā)工作之類。 較為緊要的就是需要一個印刷廠,這東西一是要用來大面積印刷告示,二來以后要創(chuàng)辦報紙,進行宣傳輿論活動。 目前大宋的基礎教育還是有缺,識字率較低。從每年鄉(xiāng)試全國各地只有十多萬人就能看出來。 即便在這個數(shù)字上乘以一百倍,整個大宋識字人數(shù)也不過一千萬人,與上億的人口比起來,識字率大概是10%左右,非常不利于報紙的傳播。 不過汴梁作為首都,百姓的識字率還是不錯的。 主要是這里商貿(mào)發(fā)達,商人、官員非常多,就算是街頭小販,也得認識字,會算術才能出來做生意,不然算賬都算不明白,還怎么交易買賣? 所以趙駿打算先把報紙創(chuàng)辦在汴梁,通過報紙占據(jù)宣傳領域的高地,為將來干大事業(yè)做鋪墊。 而最近就聽說遠景書社老板有意將印刷廠售賣,他就特意過來看看。 書香坊中,穿著斜領或圓領長袍的儒生穿梭期間,他們或是腰掛束帶,掛著玉佩,或是以帛帶、絲編的繩,在腰前中心打結,多余部分垂于腰下。里面上襯衣,下褲或系裙,風度翩翩。 因昨夜下了場小雨,天色較為陰暗,所以來往行色匆匆。有手里新購置了文房四寶,急著回去,有剛剛過來,要去看看一些新上架的書籍,還有坐在坊間茶肆,吟詩作樂好不暢快。 廣備橋位于五丈河上,河岸楊柳依依,往東還有座小橫橋,正值晚秋冬初,秋風蕭瑟,地上的青石板還剩余著昨夜的水漬,小橫橋外的隋堤煙柳,聚集了無數(shù)來往的游人墨客。 趙駿從政制院出來之后,回家換了身士子儒服,步入書香坊,兩側(cè)到處都是店鋪,與別處不同的是,書香坊的書店居多,但早餐鋪、喝茶攤卻一點都不少,畢竟文人們就算對知識求知欲高,那也得吃飯。 攤前多議論的還是昨天早朝的事情,汴梁人多,百姓茶余飯后就喜歡談論八卦,而現(xiàn)在最大的八卦,那自然是趙駿的消息。他的名聲在汴梁,至少已經(jīng)是頂流。 “官家是懂慧眼識珠的,趙青天清理了開封府那樣多蠹蟲,現(xiàn)在又要統(tǒng)領百官,這對于我們大宋來說,是件天大的好事啊。” “好事未必,趙青天是查處了那些人不假。可查貪官污吏跟治國是兩碼事,而且我聽說這位趙知司不過二十余歲,太年輕了些,萬一不懂治國,會不會弄得國家衰敗?” “確實,更何況即便官家覺得趙知司是人才,可我聽說他并未科舉入仕,我就不信朝堂上那些相公們會同意。就算勉強讓他執(zhí)政,怕也會被阻攔施政。” “誰說他沒科舉入仕的” 在書香坊臨街遠景書社前茶攤鋪面上,幾個書生正在邊喝茶邊聊天。 北宋基本上沒什么文字獄,就算是烏臺詩案,也是士大夫自己內(nèi)斗,皇帝是不會特意以文來迫害士大夫,所以大街上聊朝廷,針砭時弊并不是忌諱。 特別是書香坊這種文人士大夫較多的地方,常有讀書人在里面高談闊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以期能夠得到高官的賞識。 像夏竦原本是武官門蔭入仕,但因為文采好,拿自己寫的詩詞集給當時的宰相李沆看,于是以武轉(zhuǎn)文,之后又參加了朝廷制科,通過廷策,這才能成為文人士大夫中的一員。 所以針砭時弊是當時文人常干的事情,畢竟科舉里的策論也屬于針砭時弊之一,這有益于他們增長策論水平。 此刻那幾個書生聊著天。 趙駿正跨步入遠景書社,由于他身邊保鏢多,自然引起了眾人目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