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馮紫英看到這道題時,也有些意外。 意外的不是自己押中了一半,嗯,邊患軍務,而是這道題出題難度太高,不但涉及到朝廷財賦開支與邊患軍務的辯證關系,而且更為關鍵的直接指出了如何破解這個僵局。 難怪放在最后一道作為主體,這其實變相的是三道題,或者說三部分。 第一題,大周朝廷財賦狀況;第二題,大周邊患軍務狀態;第三題,軍務開支與財賦之間的這種僵局模式要打破有哪些辦法。 在馮紫英看來,這道題的要求水準遠遠超出了對一般從未接觸過朝政軍務的學子,哪怕是現在各家書院府學對時政策論日益重視,相關的教授教諭也經常從各類朝廷邸報中來進行引導學習,但這道題的難度還是太高了。 特別是這涉及到要談對策,這對普通士子們來說更是一個挑戰。 或許這道題應該用來考朝中六部的官員們更合適一些。 馮紫英都有些驚訝今科這些個內閣閣老和六部重臣們居然能出這樣一道題來,有些顛覆了他的觀感,起碼敢出這道題,這份勇氣可嘉。 不過這對于馮紫英來說,反而是有利的。 如喬應甲所說,馮紫英經義根底和遣詞造句的水準相對于這四千多名大周士子精英,恐怕只能算是一個中等水準都有些勉強,那如何能在這一百人里邊挑八個中脫穎而出? 那就必須要在策論題上又足夠發揮的空間,可以說難度越高越好。 如果大家都能答得出來,甚至還能有所發揮,拉不開差距,內容都差不多,那么就只能在遣詞造句的功底上來比較,那馮紫英基本上就是被淘汰的命了。 所以天時地利,現在天時已經具備了,這道題出得足夠難。 而馮紫英對這道題熟知程度自然不在話下,馮紫英有這個把握,把這道題答得足夠銳利奪目,足夠發人深省,那么人和這一點也沒有問題了,剩下的就是地利,也就是看主考和同考的觀點了。 這一點馮紫英沒有辦法影響,只能聽天由命。 不過自己做好做完了自己該做的,馮紫英沒有遺憾了。 馮紫英出場時,已經看到了范景文、鄭崇儉、吳甡和練國事四人正在興奮的探討著什么。 看見馮紫英一出來,幾個人都熱切的迎了上來。 一看幾個人的表情,馮紫英就知道這幾位可能都答得不錯,準確的說,應該是相較于周圍的其他學子,他們應該答得不錯。 “方叔還沒出來?”馮紫英沒等他們幾位開口,便含笑問道。 “方叔還沒有出來。”吳甡點點頭。 還是練國事最明白馮紫英的心思,迅即壓低聲音道:“此事不宜再提,便是你我幾人自己心里知曉便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