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馮紫英可從未指望過青檀書院就會是一潭靜水,水面或許看似安靜,但是水下恐怕一樣隱藏著太多的波瀾。 思考了一下,馮紫英也知道這個問題無從回避,但如何回答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他需要斟酌一番。 “山長,我想這個問題其實不算問題,哪個地方敢說它沒有半點毛病問題?而且很多問題也絕非某一人某一任官員造成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這些問題的因素也很多,……” 馮紫英不敢說深了,再說下去就只用唯物辯證法的兩方面來闡述了,那估計齊永泰就要懷疑自己是不是某個政治對手別有用心,專門派來講這番話了。 沒有那個十二歲的人可以對政治上達到這樣的真知灼見,雖然對于學過政治經濟學的馮紫英來說,很多道理在后世其實都是再尋常不過了,但放在現在,那就是振聾發聵的驚天之論。 但齊永泰對這番話卻不滿意,太過于含糊其辭,模棱兩可。 如果是一個老官油子這么說,沒問題,怎么這家伙才十二三歲也學到了這一套? 見齊永泰皺眉,馮紫英也知道自己的話難以讓其滿意。 看樣子還得要撂點兒干貨出來,否則也對不起喬應甲在信中對自己推崇備至,同樣不利于日后自己在書院里迅速打開局 速打開局面,確立自己的地位。 “山長,那我就簡單就我山東之行遇到的一些事兒說說我的一些看法,未必正確準確,您姑妄聽之。”馮紫英清了清嗓子,“首先是朝廷和地方上之間的配合不協調,嫌隙日深,……” “……,以稅監設立為例,不說稅監設立理由是否正確合理,但既然朝廷設立了,那么如何和地方上協調好,嗯,完全沒有一個溝通機制和應對機制,而是各行其道,否則臨清民變的苗頭其實早就有了,臨清城中碼頭、織戶、窯戶、商賈盡皆不滿,怨氣積蓄已久,臨清州和東昌府地方衙門不可能不知道,甚至刑部山東清吏司也一樣有所耳聞,不敢說是熟視無睹,但是起碼是疏忽大意,龍禁尉則是輕慢自大,……,致使一場風暴從普通民變演變成教匪叛亂,……” 馮紫英沒說太詳細,對具體情形點到即止。 他相信齊永泰也是官場老手,對這些東西也是一點就透,無需多說。 “……,面對突發民亂的應對機制僵化,……,像這樣的民變可能引發的匪亂,對承平已久的地方來說,如何迅速應對處置,應該有一個更靈活簡便的機制,而不應當還要上報濟南甚至兵部,這也是此次我和漕兵、龍禁尉的人在一起時商量得出的意見,……” “……,民間社情民意情報收集缺乏一個完整的體系,龍禁尉、刑部、州衙縣衙乃至巡檢司,原本都可能發現的可疑跡象,卻都認為該是對方的職責,互相推諉和輕信,導致變亂發生,……” 馮紫英已經注意到了齊永泰表情的變化,他知道自己在這么說下去就真的要出問題了,但勢成騎虎,只能硬著頭皮說下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