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永隆帝自然不會不明白這樣做可能帶來的影響,遲疑了一下:“景秋,京營與薊鎮的這些衛所和屯衛所混編整訓,只怕雙方都不會滿意啊。” 這樣做就意味著京營有相當士卒會被淘汰進入薊鎮衛所和屯衛所,而衛所和屯衛所士卒被選拔出來的士卒進入京營當然是高興了,但是對于薊鎮的軍官將佐們卻就未必樂意了,除非能夠讓薊鎮的武官將佐也進入京營的軍官體系,但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 京營的武將軍官基本上都是來自武勛子弟,只有極少數才來自京畿周邊的兵戶子弟。 而且這些極少數,要么就是父輩戰死立下功勞軍中有長輩或者故舊照拂,要么就是自身能力突出通過考中武舉人、武進士出身,所以在京營中所占比例很小,和薊鎮這樣的邊鎮完全不一樣,像薊鎮這樣的邊鎮武將軍官既有武勛子弟,但是有相當部分都是兵戶子弟積功升遷而來,和武勛子弟相比基本上是對半,甚至占到六成以上了,甚至在榆林、寧夏、甘肅、固原和遼東這些距離京畿較遠的邊鎮,積功升遷的非勛貴出身武將更是占到了七成以上。 “陛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若是京營一直都是這樣由勛貴子弟把持,那么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這支軍隊都會很快又蛻變為以前那支京營軍,除了白白浪費糧帑,毫無價值,更難以承擔起陛下的重托。”張景秋在最后一句話加重了語氣。 永隆帝不得不慎重考慮。 張景秋所言亦有道理,這是一個良機,邊鎮諸軍戰斗力雖強,但是其主要職責是對外防范,幾乎很難調動,而且調動手續復雜,制約頗多,不是自己一紙諭令就能調動的。 加之除了薊鎮和宣府兩鎮外,其余諸鎮路途遙遠,基本上難以動用,而宣府又被牛繼宗所掌握,一旦有變,薊鎮軍守御地段太過漫長,真正能抽調的機動兵力不多,所以很難讓永隆帝滿意。 如果能夠從薊鎮諸衛所中篩選一批精銳出來以婚變整頓的名義進行置換,那么無論是實質性的混編還是置換,都無疑能極大提升京營戰斗力,而且還能借此機會將自己中意的將領安插進去,逐步將整個京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張景秋其實也清楚這位皇上的一些心思,不過在他看來這和兵部的想法并不矛盾,無論京營將佐軍官如何變化,從武勛子弟逐步調換成尋常兵戶出身子弟他更樂見其成,至于說忠于皇上本身也沒問題,真正打起仗來,到了關鍵時刻,這支京營能派上用場而不再像之前這樣的鬧劇悲劇,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才會給永隆帝提出這個建議。 而這個建議也來源于柴恪回來之后和他提及的馮紫英在永平府的做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