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馮紫英這兩日沒法離開京師城,雖然兵部那邊沒有說什么,但是他還是明白無論是皇上還是兵部兩位大佬都還是希望自己能留在京師城中。 他們固然也有安排,但是多一重保險,哪怕能起到那么一絲一毫作用,總比沒有的好。 衛若蘭和韓奇的邀請總算是讓馮紫英可以稍微輕松一下。 這在京師城中呆著,走不能走,有沒有其他事情,去拜會幾位師長似乎又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聯想,想去賈府,又擔心那一晚的事情會被人覺察出一些端倪來,呆在府里一天半天可以,再久就有些難受了。 馮紫英抵達鏡園時天色已經黑了下來,雖然還未曾落雪,但是初冬的京師城已經足以讓人穿棉襖外出了。 馬車在鏡園門外停下,瑞祥進去在角門上交涉了一番,馬車便進去了。 鏡園是建在積水潭南岸的一處園子,這里原來前明一個官紳的園子,和前明徐達幼子徐增壽建的定園比鄰而居,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卻因為建有一個巨大的望臺,可以臨湖北望,風景極佳,所以也極受歡迎。 從元熙年間開始,城中高門大戶便喜歡 便喜歡在積水潭兩岸購地建園子,作為休息的別墅所在,而隨著興衰更替,許多官員也好巨賈也好,落馬的,破落的,病故的,你方唱罷我登場,所以這些園子大多都不知道更換了多少次主人了,有時候三五年又換一輪。 這里緊挨著浣衣局,據說早前亦有浣衣局一些被發配到此的犯婦想要逃出浣衣局的牢籠,便利用夏日夜間泅渡而出,逃到這些園子中。 因為這些園子大多是高門大戶所有,便是兵馬司和巡捕營的人來查訪也需要看幾分眼色,所以大多是查后無果,而這些逃出的犯婦女子許多甚至就搖身一變成為這些達官貴人的侍妾,又或者走上藝伎戲角之路。 總而言之這些似是而非的傳奇故事也是把積水潭兩岸的這些園子更是烘托得更加離奇喧囂,讓無數外地來的官員商賈趨之若鶩。 而還有一些園子索性就被人買下,設立戲臺和宴廚,成為類似于后世私房菜和私家戲班一樣場所,當然也免不了就有些其他味道的場子加入進來,變得更加活色生香。 比起名聲更大的粉子胡同來,這里無疑消費層次和檔次上都沒有可比性,私密性也更加好。 可以說,能在這里請客的,非富即貴,而且基本上都需要提前預訂,因為像這種園子基本上每日定時只接待一撥客人,所以花銷極大。 馮紫英還是第一次來這等場所,以往他也接到過無數次的文會詩會邀請,因為自己底氣不足,所以他基本上都是“大義凜然”的拒絕了,只說更傾心于時政策論,對詩文敬謝不敏。 不過今日和衛若蘭、韓奇相聚卻不需要,都是老熟人,雖然這一兩年走動少了一些,但是有著大觀樓這層關系牢牢捆綁著,倒也穩定。 棕紅色錦幔將整個高臺三面都包裹了起來,高大的木柱,華貴的布幔,打扮入時的歌伎,精制的戲臺和正在準備的戲班子,側面卻還是星星點點可見畫舫的積水潭,加上從后院魚貫而入送進來的菜肴,馮紫英估摸著這一晚消費不會低于二百兩銀子。 第(2/3)頁